創校僅24年的香港科技大學以科技與商業聞名。港科大是全港第一、亞洲第四、世界排名28的大學。同時,港科大在泰晤士世界年輕大學排名連續兩年世界排行奪冠。而科大商學院更在香港被譽為極難入讀的「神科」,歷年許多文憑試榜首也選讀此科系。
Nicole在2018年在透過學測,高分入讀科大環球商業。在名校神科的光環下,Nicole卻毅然決然在2019年回到台大入讀國企系大一。她規劃在明年雙主修其他人文社會的科目,多方探索自己的興趣。
不想局限商科,盼回台多方嘗試
香港的國際化與西化教育的優勢是吸引許多台生就讀的理由。香港的大學幾乎每一堂課都會有討論課。十幾個人的討論課裡面,學生必須先在課前預備好思考問題的答案。課堂進行時,老師也會鼓勵每一位學生發言、發表自己的想法。而香港的大學對於英文學術寫作的要求也比台灣嚴格許多。這對於許多有想法,有企圖心的台灣學生,是個誘人的環境。
Nicole在選擇大學時,因為想要體驗國外的生活、接受西式的教育,在身邊的人的鼓勵之下,前往可以用學測申請的香港就讀大學。Nicole認為自己對商業並不排斥,而香港的強項就是商業,因此就選擇了前景最被看好的「神科」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
就讀了一年,Nicole發現在香港就讀大學會受限於她就讀的專業領域,而較難接觸其他有興趣的學科。例如,她想要更深入地探究經濟學、哲學與政治學的議題,甚至雙主修這些科目。但是港科大的人文社會科學院十分的小,課程選擇也少。而整體偏重實用的理工、商業的學校氛圍也對於人文社會的議題缺少關注。
她更發現,在香港由於每學期的學分上限是18學分,而環球商業的必修學分又十分的多。因此,每學期可能只能選修一兩堂專業科目外的課。若再加上學校規定的通識課程,幾乎沒有自由跨系選修的空間。而當Nicole進一步查詢相關規定時,發現學校也不太鼓勵跨系選修。因為學校認為培養專業能力是更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她選擇回到台大管院,希望能夠在更彈性的選課方式、雙輔轉系的制度中學習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
港式菁英 vs 台式多元
香港因為英國殖民的背景,因此大學教育的風格與英國十分相像。學校期望學生在選修的專業科目課程中培養專精的人才。而長達近四個月的暑假,則可以令學生多修一個暑期課程,或是前往業界實習得到實務經驗。
而Nicole在香港最頂尖的商業科系就讀的這一年,也對於兩地的教育制度差異有很深的體悟。她察覺到兩地學生看待自己科系或專業領域的態度十分不同。在科大商學院,學生從入學起就十分篤定自己未來要在商業發展。因此,如何利用大學四年打早一份亮眼的履歷最重要的事情。而台大的學生則會透過豐富的學生活動尋找自己的長處與興趣,再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
香港實習定一生
Nicole感受到大部分香港同學是十分有野心的。很多人從大一寒假開始就會做實習,也就是說,當大部分的大一新生仍懵懵懂懂地想要開始大學生活時,有些同學就已經開始為自己進入職場做準備了。而每一個寒暑假找到的實習好壞與多寡,更是同學們為了自己未來互相較勁的戰場。不只是實習,科大環球商業學系的同學也十分積極參與各式商業競賽,不論是訓練頻率或是強度,都比台大高很多。
港校不愛學生活動,心態提早進入業界
Nicole發現台大的管院學生很重視「之夜」或營隊等,學生性的活動、表演。在管院裡面,學生認為這些是證明自己思維靈活,同時培養管理與行銷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在香港,商學院的學生普遍只把它當作一項娛樂性的課外活動,並不會視為是自己履歷的重要一環。因此,香港同學相較之下會更大量的參與跟業界直接相關的社團,例如證券交易相關的社團或者是管顧學會(consulting club)。
過早決定生涯方向,不利探索
香港的學生們並不試圖透過課外活動顯示自己是傑出的商科「學生」,而是努力充實工作領域會需要用到的技能。而學校官方也用這樣的思維模式教育學生。因此,科系安排的專業課程很多,除了專業課之外沒什麼選課空間。學校不鼓勵跨系選課,而通識課的選擇也不多。Nicole認為這樣的氛圍有助培養專業的商業人才,但是對於她這樣想要多方發展的人,就會感到處處受限。
Nicole發現,科大商學院的學生是非常按部就班的。每一個年級、每一個寒暑假,都有被認為應該要達到的目標。例如一升二的暑假該去國外暑期課程、大三該交換、三升四要拿實習的returning offer,才是好的大學生活。但是在台大,學生有比較多探索自己的空間。雖然以短期的效益檢視,似乎學生不像香港那麼尖銳、有競爭意識。但是台灣的學生的創意、多元也是台灣的一大優勢。
清楚自身目標,切勿跟風出國
在留港風潮正熱的時候,香港專業的商業教育經常被視為精英競爭力的代表。但是,台灣的高中生嚴重缺乏生涯探索機會,若大學生在不確定自身志趣的狀況選了一個專業,而缺乏轉換跑道的機會,可能會導致更大的迷惘。
過度專業化的另一面,也可能象徵跨領域連結的受限。當每一件事情都被「有用」跟「沒有用」衡量的時候,學生缺乏探索自己其他潛能的機會。有可能在思考人生的價值也變得十分狹隘,變成單向的、缺乏彈性的追逐單一目標。
Nicole認為,留港對於確定自己目標的高中生來說是個好選擇。但是,她在特別提醒:「不要只是因為國際化或出國唸書而去。你要先了解你選擇學校科系、還有那邊不管是實習也好、活動、資源,到底有沒有符合你的需求。不要因為哪邊的學校聽起來好像比較比台灣的學校厲害,就去申請」。
香港經驗對於Nicole最重要的,就是使她更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她期望在台灣,可以找到自己所愛,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留港系列目錄
2. 在運動發生前就回台的學生:
在港生存,不如返台生活 — 中大文化管理 x 台大外文 Iris
科系不設限:我喜歡台灣的多元生涯探索空間 — 科大商院 x 台大管院 Nicole
3. 反送中後轉學專案回台的學生:
反送中洗禮後,決心守護台灣 — 中大都市研究 x 台大地理 Joy
拒絕冷漠,回台做有溫度的法律人 — 工商管理雙主修法律轉學回台 Alvin
等不到平靜的香港 — 中大工商管理 x 台大管院 Ethan
4. 決定留在香港的台灣學生:
即使時局動盪,生活必須繼續 — 中大資工 葉善維
留在山城見證時代革命 — 中大工商管理 Grace
5. 結論:回台潮背後的台灣優勢
6. 後記:作為一個前留港學生
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