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來港讀書的兩三事

陳薇安
5 min readMar 15, 2019

--

港校在台灣的面試已結束,想必很多高三生現在正在考慮香港作為一個未來的升學選項。這篇文章,是提供幾個觀點,幫助正在考慮大學選擇的高三生仔細思考。也提供跟一些不同的切入點。我會從幾個常見的想到香港唸書的原因分析我在香港看到的實際情況。(但是我也必須先聲明這些都是從我的視角出發,可能無法提供不夠全面的看法。)

一. 國際化

被問到為什麼想到香港讀書,大部分人第一個反應都是因為有國際化的校園。但是,你想要的國際化是什麼呢?

1. 想要有外國朋友?

如果你想要的是有很多外國朋友,體驗不同於台灣的生活,確實有可能做到,但我得誠實的說這真的是極少數。在香港,比較有可能的是你會有一群很棒很棒的台灣朋友,一起做各種瘋狂的事(中大的台灣人真的很棒很溫暖);在系上有一些香港或中國朋友,可以一起做報告,偶爾吃吃飯;去參加活動,或是國際生迎新營會認識一些其他國際生,但是友情的維持還是要靠自己。我認為,中大比台灣有優勢的就是各種國家的學生文化活動挺多的,可以經常參加,了解一些文化的特色。但是我覺得在這樣的活動要遇到深交的朋友真的不容易。

簡單來說,如果去香港,是想要認識很多外國朋友的話,我得說這跟留在台灣,努力參加活動跟語言交換的機率差不多。中大的外國學生多半會跟自己國家的朋友待在一起,有自己的社交圈跟學生會,其實認識他們的機會沒有想像中的多。

2. 想接受全英文教學?

如果是因為想要全英文上課的話,香港確實會讓你的英文神速進步。這點確實是一大優勢。

但是,一體兩面的是如果英文並非頂尖,英文的學習效果是有可能會比較差的。尤其是在閱讀速度及理解的部分,會比讀中文花上更多的時間,也可能比較難吸收。這是如果希望自己可以大量閱讀,產出的同學可能遇到的困難。

還有就是香港真的很難找到好看的中文書。我現在會看的中文書反而都還是台灣出版的(中國出版的翻譯通常台灣人還是看不太慣的)。雖然這不是一個主要的點,但是確實令我很困擾。

3. 交換機會多?

相較台大(我不清楚其他台灣學校的狀況),中大的交換機會真的沒有比較多!只是可能中大的交換風氣已經盛行很久了,不像台灣這幾年交換才變得如此熱門,所以給人一種人人都交換的印象。但是如果是真心想要交換,想認識不同文化,其實也不用借助學校風氣,更重要的反而是自己的決心。

4. 實習機會多?

如果是商業科目的話香港的實習機會好像真的比較多(我是法律系,所以不太清楚),但我覺得所謂「香港學生都在實習」的印象,更多也是校園氣氛跟同儕壓力。我覺得香港競爭的氣氛,確實會讓人很早就考慮自己的未來,也會變得更積極。但是如果實習是來香港的唯一理由,就會略顯薄弱,因為其實真正強的人,根本不需要同儕壓力,就會及早規劃未來!

二. 學生生活

1. 校風自由?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說中大的學風自由(讀作:學生玩得很兇)。但是我覺得對台灣公立高中畢業的學生來說,中大的學風自由只是在香港各校之間的比較,而非我們想像的「自由」。

就以社團來說,中大的社團數目與種類遠不如台灣多元。中大的社團,多是以服務,宗教,體育活動等等為主。興趣類的社團少,還有很多是比較關於未來發展類的,例如投資管顧學會。假設你已經有明確的目標,知道中大有資源可以幫到你,那中大確實是個好選擇。但是,如果你希望大學四年可以多探索,那中大提供的可能性其實是比台灣少的。

比起玩社團,香港流行的是「上莊」。而且很多本地的「莊」(學會/社團幹部),有很多香港特別的傳統,比如說諮詢日,dembeat,還有超長的開會時間。對於想要體驗香港文化的學生來說是個特別的經驗,但是對習慣台灣高中社團辦活方式,有豐富經驗的學生來說,有時就會覺得比較沒有效率。

2. 離家體驗?

我覺得來香港唸書帶來的離家體驗真的沒話說。尤其是對於考上台大的台北人來說,台北已經無聊的不得了了。香港,確實是獨立生活的一個好挑戰。

但是,同樣也要考慮的是,離家不只是離開家人的束縛,以及已經顯得無聊的舒適圈出走,同時也是要割捨已經培養的朋友甚或人脈。

你會離開陪你也唱陪你衝陪你一起ㄎㄧㄤ的朋友,看著他們有了自己的新生活;遇到困難時也無法去找你曾經很喜歡,給你很多意見的高中老師;辦活的時候不能叫自己的學弟妹來撐場,也沒辦法找以前社團的朋友來幫忙。

*特別提醒:公民社會之緊縮

還有一點,我想特別提醒。如果你是自認為關心社會議題,甚至政治議題的話,來香港之前請特別考慮香港的政治氣氛之悶,之無望,可能會使你不太舒服。香港的情況雖然還沒有嚴肅到私下講話需要小心的地步,但是中國對香港的控制在16年之後確實是收緊很多。學校的政策也漸趨保守,比如說前一陣子理大民主牆事件的處置。普遍的香港同學們也不太聊政治,就算聊了,也常常只是談談現在情況的無望(不過有時候會談台灣政治啦。其實台灣的政論節目在香港是有不少觀眾的!)所以希望大學時代有一些公民參與的學弟妹,請仔細考慮要不要來香港。

三. 學分少/通識課多

香港的學分上限是18學分,甚至差不多是台灣的學分下限。中大的通識課又很多(大學中文,大學英文,書院通識,與人文對話,與自然對話,大學通識ABCD),所以其實可以真正學自己有興趣的科目的空間不太大。更甚著,有些人甚至會覺得大一一整年好像都沒學到什麼東西。所以我覺得對於已經很確定自己想要學什麼的同學來說,會比較容易覺得無聊。尤其對比昂貴的學費與生活費,對於一些人,會是一個很大的缺點。

結論

說了這麼多,不是叫大家不要來香港。中文大學給予了我很多美好的時光,是我當初如果不選擇這條反直覺的路是不會體驗的。尤其是離家的自由,以及對新環境的探索,從不同的眼光中,拼湊出香港的多元樣貌。我愛中大的講座,喜歡很多堂自己修的課(尤其是小曹的女性主義理論!改變了我對世界的看法,還有很多可愛的學長姐),喜歡跟朋友夜話到半夜,也有很好的台灣,香港,中國跟波蘭朋友(對!我愛波蘭)。我寫這篇文章只是希望,學弟妹們在做選擇時,可以有更完整的資訊。

最後,還是祝大家申請順利,學測就上!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