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洗禮後,決心守護台灣

陳薇安
6 min readFeb 5, 2020

--

Joy,香港中文大學都市研究大二。去年11月中大被警察圍攻時,他是從硝煙中匆促回台的學生之一。Joy決定用教育部的留港台生轉學專案回到台大地理系就讀。但Joy說,安全考量只是促使他回台的原因之一,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要回台守護台灣。

為更廣闊的世界而出走

2018年夏,Joy從台中一中畢業。當時他留港的原因非常單純。他想看看台灣以外的地方。而香港,就是申請最方便、最便宜的地方。

Joy大一就讀社會科學院不分系,因緣際會修了一堂都市研究的課程。在課程中,教授帶領學生了解非常多香港的土地議題。讓他印象十分深刻的是一堂課中,教授提到了離學校僅20分鐘車程的馬屎埔村被地產霸權恆基收回的抗爭。馬屎埔村是一個傳統耕作為主的村落,從五六零年代便開始靠種菜、賣菜維持居民生計。而面對土地將被收回,年輕世代們在這座小村建立了馬寶寶社區農場,不只善用土地、更希望能令更多人了解新界的土地問題。

Joy感到非常的驚訝。在過去以台灣人的視角觀看香港時,總是想到繁榮的香港與九龍的高樓大廈。身為台灣人,從來沒有想過香港的新界還有如此多鄉村土地面臨徵收的問題。而這位教授的觀點,也不同於過去台灣人對於香港「發展至上」的想像。教授反對這些開發計畫,期望一個更永續發展的香港。在這堂課上,Joy逐漸發現自己對於土地正義的堅持,也因此在大二選科的時候,選擇了都市研究。

改變異地,抑或理解故鄉?

Joy熱愛都市研究關懷基層、注重公義的精神。但是反送中運動的關係,Joy認為整體的議題關注轉向了中港政治關係。本來一起關心議題的朋友也因為運動,沒有心力探討土地議題。也因為反送中運動看到港府面對異議的態度之後,他認為在香港並不論政治問題或土地問題,都沒有太多改變社會的空間。

更重要的事,在異鄉關懷陌生的土地,心中總掛念著故土。香港的都市研究非常針對香港獨有的土地問題。例如香港在新界事實上有不少未開發的土地,但是礙於已經在八零年代規劃為郊野公園,因此不能開發。或是新界針對1898英國租借之前的漢人原居民的優惠政策,也在今日寸土寸金的香港引起不少爭議。這些議題對於當地居民都是緊急又迫切的。但是這些議題,卻與今日台灣所面臨的挑戰相去甚遠。

Joy更希望知識的力量可以令他更理解台灣的處境,利用這獨特的學門改變台灣的社會。「每次我參加實地探訪、每次我踏上香港新界的土地,我老是希望我是在臺灣做這些事情。臺灣有自己的議題自己的戰場,而我希望我人在臺灣。」Joy在網誌裡寫道。

見證反送中:家人的擔心遠大於自己

2019/06/09,在雨傘運動後對政治感到失望的香港人抱著背水一戰的心情,一同走上街頭。從維多利亞公園到中環,短短四公里內擠滿了一百萬人。6/16,為了抗議警察的過度暴力,兩百萬人再度迫爆街頭。在這些無奈而堅定的面孔中,也有不少台灣學生的身影。而Joy也是人群的一部分。

616遊行中,Joy拍攝了標語「自由戰勝恐懼」。盼有一天,香港人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Joy在這些和平遊行、集會中並不感到危險。他只在運動早期參加有不反對通知書的和平集會。當他感到害怕或疲累時,就從港島的集會地點,搭一個小時的地鐵回到大學。當地鐵回到了大學,抗爭的激情、憤怒與恐懼也就被隔離在維多利亞港的另一端。

運動逐漸升溫,而發生的地點從港島漸漸變成各區開花。七月中,平日吃飯、購物,與同學消磨時間的沙田商場,也濺起警察毆打抗爭者的血跡。即使事件平息,沙田還是經常貼滿了紀念沙田事件的連儂牆。但這些抗爭依然被隔絕在平靜的校園外。而也沒有人想過學校有一天也會成為抗爭現場。直到11/11,Joy一起床就得知警察已經跟學生在學校的其中一個出口二號橋對峙。

「一早醒來,就開始變得非常擔心,非常擔心說會不會可能買不到東西,或者是會不會警察衝進來發生什麼事情。因為我知道所謂前線,就離我們幾十公尺而已」。突如其然的衝突,讓Joy跟其他台灣學生們頓感焦慮與無力。在確保食物充足之後,台灣學生們只能一起坐著看直播,祈禱前線平安。

三天後,校園後處處彌漫催淚彈的味道。抗爭者們自行行駛校巴,在校園內試丟燃燒彈。許多校友、家長前來援助,但也許多暴力升級的傳聞不斷在學生內傳播。當日下午,台灣學生們倉促離開中大。當時Joy並沒有想過要永遠離開中大。在當時的情況下,他並無暇顧及那麼長遠的未來。但是,促使他做出回台決定的,是家人的擔憂。

「我十一月從中大的水深火熱回來以後,才知道阿嬤為我擔心到掉眼淚,只是我媽媽從來不讓我知道。上一次暑假我為了實習幾乎沒有回家,跟家人談過以後才意識到我很容易忽視自己的家人。要現在的我直接回到對家人而言那麼遙遠而且(可能)危險的地方,我做不到。」

回台守護台灣

因為不願所愛的人擔心,回到所愛的土地耕耘。Joy對於未來,有十分樂觀的想像。他想藉由台大豐富的社團與講座,以及台灣蓬勃的公民社會,可以多認識一些關注議題的行動者,對於台灣的議題有更深的認識。他認為這些討論,是在香港緊繃的社會氣氛,以及自身不精熟廣東話的狀況下難以進行的。

「經過一年半,我覺得我更珍惜、更想要回到台灣這塊土地。也是因為看到香港的抗爭,知道香港是因為長久以來的政治文化因素,被迫走上(抗爭)這條路。我認為在台灣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台灣是值得去保護的土地。經過了這些,雖然我很愛我在香港所學,但我更希望我是在台灣學到這些東西。」

Joy說,非常慶幸自己曾經去過香港。若非社科院第一年不分系的制度,他就無法發覺自己對於城鄉、對於土地的熱情。也不會最終回到台大地理系。他這樣解讀自己的經驗:「雖說繞了一圈又回到臺灣,可是這一圈絕對有必要」。他也認為離開香港是個艱難的決定。「希望你們能平安,也希望香港能平安。最後一定要的,香港人加油」他向朋友們在網誌上說道。

天總有一天會光。讓我們在各自的土地上打拼,再一起迎來黎明。

在這不平安的時代,很多台灣學生是深受香港人的抗爭精神感動的,更以香港為鑑,希望可以守護我們曾經視為理所當然滋養我們的土地 — 台灣。

留港系列目錄

前言:非關反送中:留港台生回台的真實心聲

2. 在運動發生前就回台的學生:

在港生存,不如返台生活 — 中大文化管理 x 台大外文 Iris

科系不設限:我喜歡台灣的多元生涯探索空間 — 科大商院 x 台大管院 Nicole

3. 反送中後轉學專案回台的學生:

反送中洗禮後,決心守護台灣 — 中大都市研究 x 台大地理 Joy

拒絕冷漠,回台做有溫度的法律人 — 工商管理雙主修法律轉學回台 Alvin

等不到平靜的香港 — 中大工商管理 x 台大管院 Ethan

4. 決定留在香港的台灣學生:

即使時局動盪,生活必須繼續 — 中大資工 葉善維

留在山城見證時代革命 — 中大工商管理 Grace

5. 結論:回台潮背後的台灣優勢

6. 後記:作為一個前留港學生

我的故事:

關於來港讀書的兩三事

到香港念法律

再見香港

香港教我的事:我人生的二度出走

香港經驗給我的影響

離港雜感

回顧與整理在台港兩地的學習經驗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