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生存,不如返台生活

陳薇安
6 min readFeb 1, 2020

--

香港中文大學,世界排名第56名,以人文傳統聞名。而中大文化管理學系,旨於培育藝術文化與公眾生活的中介人。文化管理的專業涵蓋劇場、藝廊、古蹟、博物館管理等領域,學習領域跨足藝術、文學與商業。但是,至今的台灣相關科系選擇依然很少,因此對推廣藝術有志趣的高中生經常必須負笈海外求學。

熱愛劇場、電影與舞蹈的 Iris,在2018年前往中文大學就讀文化管理大一,在留學一年後,發現香港與想像中不同,因此決定回到台大外文系重讀大一。

留港尋夢:盼建立藝術與生活的橋樑

Iris 攝於香港的大館當代藝術館。

「我去香港讀的是文化管理,其實是一個很像是商院跟文學院中間交界處的東西。讀出來之後的人工作可能像是,藝廊經理,策展人,或是博物館工作者等等。因為我對藝術產業還滿有興趣的。覺得以後想要進入這個行業與工作,香港算是個蠻不錯的選擇(因為台灣沒有這個科系)。所以那時候高三升大一,就決定要去香港念文化管理。」

Iris對於香港的大學生活的想像是能看到在國際化的環境中參與許多高品質的藝文活動,同時也在學院學習文化管理的專業知識。而寒暑假期間則能夠透過學校安排的實習計畫,提早認識與適應藝文業界的生態。

但是真實在香港生活之後, Iris感受到香港都市生活的緊繃,反而不允許她有緩慢思考、反芻、對話的空間。這對於喜愛文化、藝術的她而言,是一種心靈的貧乏。

「在台灣,你可能隨手可能常會看到很多獨立書店,或是一些空間會辦展覽,或是讀書會或是電影放映等等,都在香港地比較難找到這樣的場地。或者是受限於你的廣東話能力不足、所以你沒有辦法去參加那樣的場合。又或者是適合你的地理位置,就是因為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很偏遠,可是,這些東西比較常發生的場域是在旺角或是中環那邊就是很遠。不可能每天都跑中環跑旺角拿去參加這些讀書會。」

而在課業方面, Iris覺得一學期只能修習十八學分的規定,讓對知識充滿熱情的她不能盡情的選課,儘早進入文化管理的專業領域。香港學生一般在一個學期只會修習五門課,而大一生的必修又包含大學中文、大學英文、通識教育等,導致 Iris 期待的專業課只剩下兩門。雖然學分很少,但是香港的大學學費是一年十四萬港幣。 Iris 考慮到若課業方面的充實程度並不如預期,她認為造成家裡經濟上不小的負擔不太值得。

另一方面,原本 Iris 本來期盼的實習機會,也是港校招生每每強調的重點,在 Iris 有興趣的表演藝術領域裡多半要求流利的廣東話能力,甚至是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因此 Iris 都不能參與。種種身份、語言上的限制,讓 Iris 在香港的日子是有些無聊、茫然而孤單的。

回台在校園大放異彩

在香港就讀一年之後, Iris感到不論是課程緊湊程度、職業發展或是生活品質方向上,香港與她想像的十分不同。因此,決定回到台大外文就讀。

Iris 回到台大後,決定彌補在香港因為不懂廣東話而空白的校園生活。於參加了系學會、社團、營隊,與系上的關係變得很緊密。

而在學業上, Iris 感受到台大的選課多樣性十分的有彈性,學分上限也高。因此可以選擇各式自己有興趣的課程,所以 Iris 除了外文系的課程之外,也選修了哲學與社會學。耘甄在不同的領域中,思考這些學科與藝術的結合,也覺得知識的學習更加充實。她也認為台大的同學很有想法,她享受與同學們討論許多議題的過程。

對於未來的想像上, Iris 在一年半的大學生涯的探索中,發現自己不一定只想做文化產業的工作,而將未來開放給更多可能性。「我還沒有確定說未來想要做什麼,不過我還是有在多方面探索,所以我現在還是有在做電影節實習,或是做了幫藝廊做一些工作計畫的實習,這樣子就是一邊在做老東西,但一邊還是有想要嘗試去開發新的領域。」雖然離開香港,但是當時在香港想要追尋的實習機會與自我實踐,卻從來沒有停止腳步。

積極態度是種選擇,而非香港獨有

在港校的招生宣傳,以及推薦留港的文宣中,香港作為有競爭力的國際大都市總是一大重點。香港的學生方向明確、積極規劃自己未來、尋找實習經常被拿來與台灣相對閒散的生活作比較。留港,被視為培養國際競爭力的最佳方式。但是 Iris 卻不認為只有留港,能夠使人變得更有競爭力,真正重要的是面對生活的態度。

被問到兩地生活的差異時, Iris 回答:「我個人比較喜歡臺大學生生活。其實就像我之前去北京實習的室友跟我說,香港是生存的地方,不是生活。自己在那邊生存的時候,你真的是沒有餘力去想說你要怎麼享受生活吧。所以每天都在想說我要實習、我要幹嘛、要怎麼安排未來。你都把時間規劃好好的,妳哪有時間去enjoy your life?」。

Iris 說的享受生活,其實與競爭力並不衝突。她認為,台灣的環境提供更多元的機會,讓學生可以自由修課、豐富的社團生活、充裕的文化資源,都讓她可以快樂自在的尋找自己的模樣。她認為台灣的競爭力,並非像香港在菁英式的比較,以及精心打造未來履歷之上。台灣的競爭力是自己可以在各種機會中,成為獨一無二的自我。

她說:「不過就我來說,我覺得這些看似在「玩」的事,也都是讓生活過的充實的方法,不是只有光鮮亮麗穿著套裝跑面試參加案例競賽、講著英文踩高跟上台報告才是理想。在香港我跟系上關係沒那麼緊密、也沒怎麼參加校園活動,所以上學期參加系上辦的活動、在系上交到更多朋友,對我來說是成長,是我想看見自己成為的樣子,這樣就夠了。只要心裡清楚知道自己想幹嘛、在幹嘛,我覺得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過的很好,也可以很快找到自己的方向。」

Iris 給予現在正考慮留港的高中生建議:

「如果你是需要別人推著你走、如果你覺得你要是留台灣一定是那群安逸的人,但你不想要是這樣子的生活,你可以考慮去香港(同儕的壓力會推著你進步)。如果你本身的性格會一直感到壓力,然後真的不喜歡別人一直告訴你說你現在該做什麼,應該要達成什麼事情的話,那你可能比較適合留在台灣。」

「我喜歡香港,但我不愛香港」在一次談天中,耘甄講出了她對香港的感受。香港帶給耘甄截然不同的視野,但耘甄也因此認知到香港作為一個空間緊迫、步調快速的資本主義社會,並沒有她追尋藝術理想的空間。

留港系列目錄

前言:非關反送中:留港台生回台的真實心聲

2. 在運動發生前就回台的學生:

在港生存,不如返台生活 — 中大文化管理 x 台大外文 Iris

科系不設限:我喜歡台灣的多元生涯探索空間 — 科大商院 x 台大管院 Nicole

3. 反送中後轉學專案回台的學生:

反送中洗禮後,決心守護台灣 — 中大都市研究 x 台大地理 Joy

拒絕冷漠,回台做有溫度的法律人 — 工商管理雙主修法律轉學回台 Alvin

等不到平靜的香港 — 中大工商管理 x 台大管院 Ethan

4. 決定留在香港的台灣學生:

即使時局動盪,生活必須繼續 — 中大資工 葉善維

留在山城見證時代革命 — 中大工商管理 Grace

5. 結論:回台潮背後的台灣優勢

6. 後記:作為一個前留港學生

我的故事:

關於來港讀書的兩三事

到香港念法律

再見香港

香港教我的事:我人生的二度出走

香港經驗給我的影響

離港雜感

回顧與整理在台港兩地的學習經驗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