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運動後,媒體紛紛以「逃難潮」描繪留港台生回台就讀大學。但是,留港台生回台就讀的現象一直存在。決定回台的學生回來的原因,多半也與運動無直接關聯。這個現象違反公眾的直覺,但也同時顯示台灣的高等教育依然有吸引這群菁英學生之處。筆者採訪了八位留港台生,有六位決定回台讀書,而有兩位決定在香港完成學業(詳細訪問可見文末超連結)。他們訴說自己的生活、夢想與人生迷惘之處,也比較了兩地生活的異同。在每個人的個人故事背後的結構,也反應了台灣菁英高中生在全球化競爭的焦慮,以及香港作為一個城市,不同於中國與西方的特殊位置。
台灣的優勢:多元校園生活
台灣的大學鼓勵學生雙主修、輔修、修習學程。學分上限高,而且超修十分容易。這是其他地區的大學少有的彈性。像是Iris, Nicole等有跨領域興趣且充滿對知識的好奇的受訪者,就會偏好台灣的環境,讓她們能夠自由選擇有興趣的課程且多方嘗試。
台灣的大學社團蓬勃,學生也經常自己辦營隊等活動。在香港大部分的學生活動都是很目標導向的,例如投資管顧學會等。但是在台灣,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與能力的方式除了透過正式的大量跨系修課之外,更可以較無壓力的嘗試不同角色與職位。在這裡面,一面享受青春、一面探索自己過去並不知道的潛力。
很多同學們也發現在香港由於生活壓力大、政治氣氛緊繃,同學們的態度與生涯規劃都非常務實,以商業與金錢為重。但是在台灣,大學生參與志工、倡議、NGO運作都是十分常見的事情,學校的人文科系與相關社團也都有鼓勵討論時事的氛圍。因此,對於熱心公共事務、想要改變社會的同學,台灣的大學生活給予了更多實踐的機會。而對於正在探索自己的同學,台灣給予了一些空間能夠讓學生有自己的時間、空間,思索與安排規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就我來說,我覺得這些看似在「玩」的事,也都是讓生活過的充實的方法,不是只有光鮮亮麗穿著套裝跑面試參加案例競賽、講著英文踩高跟上台報告才是理想。在香港我跟系上關係沒那麼緊密、也沒怎麼參加校園活動,所以上學期參加系上辦的活動、在系上交到更多朋友,對我來說是成長,是我想看見自己成為的樣子,這樣就夠了。只要心裡清楚知道自己想幹嘛、在幹嘛,我覺得不管在哪裡,都可以過的很好,也可以很快找到自己的方向。」- 前留港學生 Iris
另一方面,台灣的科技產業依然有優勢。理工科系的同學即使因為想出國看看,到了香港就讀大學,也會發現香港的理工科的工作機會不多。例如香港中文大學資工系的善維就說「工程學院畢業在香港真的沒什麼工作。有啦,可以在迪士尼修遊樂設施。我一年花六十萬台幣讀書,結果跑去修遊樂設施…(覺得不值得)」。因此決定回台唸研究所,一方面生活環境熟悉,另一方面將來的出路也比香港更好。這是在短期內,香港不太可能取代台灣的。
台灣教育的反思
高三的時候,學生們選擇大學多半是以科系、學校排名。然後對「出國」都抱持著美好想像,覺得能出國比較厲害。好像不太會細究背後的文化適應議題或真實情況。加上高三生接收留港相關資訊得管道 主要是學校來台說明會、官網資訊、學校輔導室、留港學長姐分享,這些場合的資訊提供都是以科系介紹、要不要出國、如何申請為主軸。在這種講座當中,時間有限,大學從城市裡抽離出來,對於追求卓越的想像也覆蓋了對於在香港生活的日常想像。 — 前留港學生Esther
比起直接判定留港的風潮就是台灣高等教育不夠吸引人,或許香港高教能夠吸引到大量台灣學生是因為香港的招生策略懂得跟隨社會的主流論述,販賣一種國際化的精英形象,而這是台灣長年對自身自卑的文化中,社會精英難以抗拒的。香港給予了台灣中產優秀高中生「可以超越本來的階級/預定好的人生」,透過留學,在國際化的層次上贏過同儕,甚至父母的成就。
若真的是如此的話,留港的風潮不一定是香港教育本身的優勢,而是台灣文化對於「出國」這件事崇拜的弱點。因此, 若要停止所謂「人才流失」,不只應該增加國際交流的機會,更應該在不同的教育階段看到台灣的優勢與資源。如此一來,學生可以知道即使在台灣,也能夠達到自己的生涯目標。例如原先就讀中文大學文化管理學系的Iris,在實習後發現她渴望的的藝術路其實並非去香港不可,因此決定回到台大外文就讀。但是在她在高三畢業做選擇的時候,缺乏本地機會的資訊,而國際化、名聲又好的香港就是一個誘人的選擇。
透過提供更多台灣資源的資訊,抵抗西方優越論唯一不能達成的,就是出國能夠體驗不同文化這件事。有頻繁出國機會的中產學生,很渴望經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方式。短暫的交流已不能滿足他們,因為他們自幼便有很多出國的機會。因此在剛成年這段時間,能夠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的機會是很吸引人的。他們能夠脫離熟悉的生活,感受自己的成長以及滿足對世界的好奇。
但是其實體驗不同的生活不一定要出國。這些學生大多其實對台灣本土的了解並不深。他們的生活圈集中於特定大都市的精英學校文化。若台灣的大學能夠讓他們以一種不同的視角看待台灣的本土文化、區域差異、多元族群,他們也不必捨近求遠出國,而能夠在台灣與不同的他者互動,或許也是提供多元文化經驗的一種可能。因此,這也是台灣的教育體系可以考慮提供的。
香港並非西方的邊陲,而是獨特的香港
香港在很多台灣人的眼中,是西方「先進」帝國的亞洲邊陲。而香港的高教自2005開始推動國際化之後,便是以一種可負擔的英語教學環境為主打重點。對於認為國外學歷好過台灣學歷的台灣中產家長與學生來說,香港可以成為泛西方想像的替代品。
例如曾就讀香港中文大學都市研究的Joy就提到他留港的原因非常單純。「就是想看看台灣以外的地方。而香港,就是申請最方便、最便宜的地方。」。而曾就讀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的Nicole也說,在選擇大學時,因為想要體驗國外的生活、接受西式的教育,在身邊的人的鼓勵之下,前往可以用學測申請的香港就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資工系的善維也說當初棄台大電機前往香港,是因為「想體驗外國的教育制度」。
香港成為了一種無法前往西方留學的替代品。而留港台生的回流,從某方面來說,可以認清到香港不再是泛西方的邊陲,而是政治上逐漸受到中國收緊的中國領地,而文化上則是本土文化相異於西方、中國與台灣的獨特香港認同。
從反送中運動之後失去對港府的信任而回台的學生們,就是從運動中體認到香港的一國兩制並不能維持她作為泛西方一環自由的政治想像。香港究竟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她的安定、自由、繁榮是建立在空虛的承諾之上。去香港,與去西方留學的未來前途,就政治考量的安定層面上,是遠遠不同的。而反送中運動,就是揭露了這樣的本質。
而基於學科興趣、修課安排、生活步調、學習氣氛等考量回台的理由,則是親身經驗了香港的本地文化,發覺香港文化的特殊性其實不同於我們在台灣所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在台灣想像的西式教育多半是美式教育,但是香港是英國的前殖民地,英國的學風則是我們台灣人比較不熟悉的。而且,香港並非被動地對英式文化全盤接收,而是將英式的大學想像,與本地文化結合。因此,這些學生體認到香港並非「一個比較便宜又近的西方」,而是一個擁有獨特歷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城。這跟我們在過去以台灣觀看香港,認為香港只是一個「國際化的商業大都市」這樣扁平的想像,是十分不同的。所以,我們可以也把返台潮看作是台灣學生看到了香港的真實地位的結果。
香港經驗令留港台生成為兩地橋樑
而這些學生回台,除了顯示出前述的台灣優勢,更是為了台港的民主運動帶回了一批熟悉香港、台灣文化,且經歷過反送中這樣標誌性事件的憤怒的社會菁英。這些同學體認到即使自己不主動涉及政治,人的生活也都會受到政治的影響。而他們對於香港的親身經驗以及在香港認識的大學人脈,都可以使得台灣觀看、甚至支援香港的後盾,有一批生力軍,以及論述的人才。
「經過一年半,我覺得我更珍惜、更想要回到台灣這塊土地。也是因為看到香港的抗爭,知道香港是因為長久以來的政治文化因素,被迫走上(抗爭)這條路。我認為在台灣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台灣是值得去保護的土地。經過了這些,雖然我很愛我在香港所學,但我更希望我是在台灣學到這些東西。」-前留港學生Joy
「我當初去香港有其中一個原因:我想去看一下現在的香港是怎樣的。其實當初九月要去的時候就已經有風聲了,因為六月中就有遊行。就是想要看一下。就想見證歷史。在這麼年輕的時候知道什麼是抗爭、什麼是街頭運動、民主的可能性。然後知道它的優勢、劣勢,或是大家的行動方法是什麼。」- 留港學生Grace
這或許是筆者樂觀的想像,但是在過去台灣對於香港的討論,經常只是一個「位於亞洲的西化大都市」的想像。在雨傘運動與反送中當中,開始有台港命運共同體的討論,或至少是台港連心的說法。既然是如此的話,台灣與香港的中介就會變得十分重要。而這些對香港社會與運動有第一手經驗的台灣人,心繫於兩地社會,或許會扮演一種與眾不同的角色吧。這也是筆者作為前留港台生對自己的期許。
留港系列目錄
2. 在運動發生前就回台的學生:
在港生存,不如返台生活 — 中大文化管理 x 台大外文 Iris
科系不設限:我喜歡台灣的多元生涯探索空間 — 科大商院 x 台大管院 Nicole
3. 反送中後轉學專案回台的學生:
反送中洗禮後,決心守護台灣 — 中大都市研究 x 台大地理 Joy
拒絕冷漠,回台做有溫度的法律人 — 工商管理雙主修法律轉學回台 Alvin
等不到平靜的香港 — 中大工商管理 x 台大管院 Ethan
4. 決定留在香港的台灣學生:
5. 結論:回台潮背後的台灣優勢
若你也是(前)留港學生,曾考慮過/確定回台讀書,而你希望自己的故事被寫下,請聯絡我 macgyver223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