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香港,她卻傷我好深

陳薇安
7 min readFeb 13, 2020

--

S原本是沒有被排在訪問裡的。我們只是約出來聊聊,但是我想或許在香港感到痛苦,卻又愛著這塊土地的並不是只有我們兩人,於是決定寫出這份專訪。

記得在香港最後一次看到S,是我要搭校巴上山交退學申請書。我以為S看起來好快樂,她說,她都跟國際生玩在一起,說國際生們人很好。那天她也祝福我回台一切順利。五月的陽光燦爛,我很羨慕她看起來在香港過得那麼好。她昨天才跟我說,其實她的大一過得非常痛苦。在校巴上看到我的那天,她很想跟我聊聊,但是我們都趕時間,於是只限於禮貌性地交談。於是在看到我出了兩篇訪問之後,S說想要跟我好好整理在香港的經驗。

看到自我能力,卻迷失自我價值

S說,在香港的時候,人很容易用自己的利用價值來衡量自己。例如,她說約了我吃飯,就會擔心浪費了我的時間。她會想這兩三個小時,她能夠帶給我什麼。若自己空無一物能夠給予對方時,她很害怕對方就會拒絕她。

在香港的日子,壓力太大,卻無處言說。她說,好像只有吃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快樂。大一那年,她胖了八公斤。因為互相競爭的,不只是課業表現,表現出「我過得很好」的完美形象也是比較的一環。而台灣學生們之間檯面下的競爭更是激烈。或許因為文化背景相似,或許因為平時就常在一起,台灣學生一方面是互助的,但另一方面人人也希望自己不要落後群體的標準太多。不想成為那個比不上大家的人。

S是合群的人。而在香港,大部分的群體中都是相互比較的。台灣學生之間也不意外。她說,她變安靜了。她覺得自己不夠格講話。她說,她變成一個沒有個性的人。她覺得香港磨去了她的個性。她只想合群,而這個合群並不是指中庸,而是跟群體期盼的一樣優秀。

大學生活的友誼,不只是人際關係,還有金錢。香港的學生進入職場的早。大學生月入數萬並不少見。但是,面對空虛,卻難有排解的方法。到蘭桂坊喝酒,或是以不同的方式短暫的揮霍自己賺的錢,是很多人的選擇。「大家太難講出自己的心事了。好像講出來就輸了一樣」。留港台生們,都是台灣升學體制的勝利者,但也因為如此,大家更害怕被發現是不夠格的那個人。

我也曾經如此想過。S說她大一上真的很難過的時候,跟一個同學說之後,發現那位同學也沒有過得很快樂,她才稍稍釋懷。或許我聽S的故事,也是這種釋懷吧。那種釋懷是來自,知道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不快樂。「我本來從小就會預習功課,把一切都準備好。可是香港的步調好快,我追得好辛苦,更何況要跑在前面」S說。過去這樣的習慣使她一直維持著好成績。但是這樣的性格讓她在香港特別辛苦。她責備自己,為什麼自己撐不下去。可是其實使她痛苦的就是過去她一直被這個體制獎賞的事物。

「我知道我可以做些什麼,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價值是什麼」S跟我說。在香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量化衡量,你的價值是來自於跟同儕的比較。你要夠強,才值得被尊重、才是有價值的人。香港,對我跟S來說,是一個內在價值非常容易感到空虛的地方。難怪,像我跟S這樣自我要求高的人,在群體裡都噤聲了。因為我們自覺不夠「強」,自己意見是沒有價值的,於是我們把自己貶低到不能再低了。

她在香港表現優秀,教授也推薦她去了兩間聲明卓越的學術機構實習。可是,她不喜歡自己。我覺得這是香港給人的感受,因為你永遠不夠好。覺得自己「夠好」,一件可恥的事情,代表你不求上進、代表懶惰。

她父母要她轉學回台,不要留在香港。但要求的原因不是因為反送中,而是因為她的父母說她變得太多了,太不快樂了。她的高中朋友們也難以接受她的改變,朋友們說,她變成灰藍色的,很陰沉。S說,大學以前,她是個無憂無慮很單純的人。

其實我想,或許過去的無憂無慮是來自一種安全感吧。生活可控制的安全感,相信自己有價值的安全感。但是在香港,你不可能抓住所有的事情、贏得所有的比賽。但是,生活的每一層面又恰恰好成了比賽。「大二的時候,我以為我習慣了,但其實沒有。我一回來,就感受到自己其實過得並不好」,S以為她習慣了香港的步調,提早回台之後,才發現她其實習慣的是焦慮,隨時覺得自己不夠好,必須再做一點什麼彌補的焦慮。

反送中裡身為外人的無力感

跟S聊到運動的時候,我感受到我的焦慮在上升,心跳加速。我太少跟人談這些了,因為我發現旁人非常難理解。我數度想哭卻又把眼淚吞回去。因為S,我終於能大方地承認我在運動裡非常受傷。但是承認自己受傷,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我們身為台灣人心裡受的傷,也是外人難以理解的。或許隔著一層距離,想幫,又幫不上忙的無力感,對很多人來說來說那層距離是我們的保護,令我們可以離運動直接傷害遠一點。但是或許,幫不上忙的無力感,置身事外的罪惡感,就是傷我們最深的事情」。我也是這樣的。

「我覺得受傷跟國籍沒有關係。跟心理的敏感度比較有關係。我也認識其他中大學生,學校被圍的時候,照樣天天上蘭桂坊喝酒。其實我看到的感覺是:『啊,原來世界還在持續運作』」原來覺得受傷,也不是我的錯。當我意識到我心中非常受傷的時候,我第一個想法是責怪自己。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還要旁人花心力安慰,那些時刻,真的很討厭自己。

而我發現我不是唯一一個。S說,其實這個時刻,很多留港台灣人說自己不好意思大聲說自己要回台灣,覺得在香港繁盛的時候自己這麼愛香港,這個時候離開,豈不是背棄了香港。「我也這麼覺得,但是我相信總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台灣人能做的。而或許我們在台灣可以做到更多事」我也只能這樣安慰S。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什麼能做的。好像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習慣荒謬、不要放棄自己的良知。或許,留港台生受的傷,也來自我們過往的人生都是對未來充滿控制感的。只要我們想要的,我們只要努力就能夠達成。但是撼動一個政權,怎麼可能那麼簡單?

於是我們被無力感襲擊。而也少有文字或論述,可以令我們去認同,投射自己的情況。在中大學生臨時包機回台的那幾天,很多人無法消化這樣的焦慮不安,互相指責。而學生們也是一看到媒體鏡頭就躲,深怕自己講的任何一字會被扭曲。S做過匿名受訪者,她說她講的每句話都很害怕,怕被秋後算賬。S說她本來是一個政治冷感的人。但是反送中運動使她開始關注政治。她大概沒想過,這樣的自己有天也會被恐懼包圍。

她傾向回台灣就讀是因為她不再相信港府的管制能保障她在香港的安全,不論是社會運動,或是武漢肺炎的疫情。而我想,這就是香港最可憐的地方。因為S在香港再怎麼不快樂,她都是莫名的熱愛香港這塊土地的,「到local們都覺得很誇張的地步」。她在這塊土地上受傷,卻也想辦法療癒自己。但是最後讓她覺得不得不走的是,她不信任這個政府的管治,甚至連短短兩年半的大學生活她都感到不安全。

香港的種種我們都能夠調整自己適應,但是對於政府我們卻無能為力。只能背負著對香港的愛與虧欠,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看看有什麼是自己能做的事。

留港系列目錄

前言:非關反送中:留港台生回台的真實心聲

2. 在運動發生前就回台的學生:

在港生存,不如返台生活 — 中大文化管理 x 台大外文 Iris

科系不設限:我喜歡台灣的多元生涯探索空間 — 科大商院 x 台大管院 Nicole

3. 反送中後轉學專案回台的學生:

反送中洗禮後,決心守護台灣 — 中大都市研究 x 台大地理 Joy

拒絕冷漠,回台做有溫度的法律人 — 工商管理雙主修法律轉學回台 Alvin

等不到平靜的香港 — 中大工商管理 x 台大管院 Ethan

我愛香港,她卻傷我好深 — 猶豫是否回台的S

4. 決定留在香港的台灣學生:

即使時局動盪,生活必須繼續 — 中大資工 葉善維

留在山城見證時代革命 — 中大工商管理 Grace

5. 結論:回台潮背後的台灣優勢

6. 後記:作為一個前留港學生

若你也是(前)留港學生,曾考慮過/確定回台讀書,而你希望自己的故事被寫下,請聯絡我 macgyver2239@gmail.com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