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我作為一個前留港學生

陳薇安
7 min readFeb 22, 2020

--

幾乎整個寒假都在寫這系列報導,而這篇後記是在梳理個人的成長與反思。或許寫作,尤其是寫像我們這麼平凡的學生的故事,也是重新解讀跟賦予我們自身經驗意義的方法。

報導緣起:

我的留港原因、回台原因、台港兩地比較、對運動的看法及自我調適,都已經在Medium寫過了,如果好奇的人可以再點進去看喔。(不然做一篇自己的專訪也蠻奇怪的)

我的故事:

關於來港讀書的兩三事

到香港念法律

再見香港

香港教我的事:我人生的二度出走

香港經驗給我的影響

離港雜感

回顧與整理在台港兩地的學習經驗

紀錄:在台灣支持香港的日記與反思

做這題目的緣起最早大概是當時在香港大一開學就認識台大新聞所交換的琬淳吧。當時她考慮做留港台生的採訪作為論文,也初步訪問了幾個學生,不過她後來改題目了。但是作為第一週就認識她的朋友,也就在初初留港的時候,就努力地提供自己的觀點、以及介紹不同的朋友給她理解我們的社群以及採訪,我也就抱持著一種研究這群人的心態在觀察、分析。所以這個系列不只是這一個月來的訪問與書寫,更是我一直做一個社群成員的時候,就有意識的在觀察與思考。我那時候,很想要有人類學式的田野觀察的技能,把我看到的一切現象都做成田野觀察誌。但是我到現在還是不懂要怎麼做。不過,至少我努力記下與說出我所看到的現象。我也記得我當時跟琬淳說過的那些話。

書寫是療癒的過程,也是透過詮釋使自身的經驗有意義的方式。我曾以為,我是留港的異數。我在香港並不快樂,我對課程感到失望、我覺得很難交到知心的朋友、我覺得無從改變社會。但在這場訪問中,我感到我並不孤單。也希望曾經覺得孤單的留港朋友們,再看了其他人的故事不會感到那麼孤單。在對話的時候,我感受到很深的共鳴。或許,我在運動中心理變得那麼脆弱,就是因為我心理上一直不斷地把自己投射在香港吧。每一個地方都是自己去過、有回憶的地方。而心理上就是斷不開,無法與之分離。既然無法分離,就只能書寫了。就只能去了解自己的故事、別人的故事,去看到表現之下的結構。對我來說,這是對自己經驗、痛苦與愛負責的方式。正因為自己曾經身在其中,所以或許可以由個人的故事找尋出一點意義吧。

看見與原諒自己的不成熟: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有時候聽到受訪者的一些答案,尤其是關於為什麼去香港的答案,我都會一再猶豫是否真的要寫出。因為,雖然作為訪問者的我不想要帶有評價,但有時腦袋也有個聲音在咆哮:「為什麼只是因為想出國看看就去香港?」,好像覺得大家就是因為當初不夠深思熟慮才會做這個決定。心中帶著一點批判的意味。

但是其實我真正想批判的是當年的我啊。當時的我,不想走我註定要走已經看到的那條路。我想反叛,而我沒有反叛的勇氣,所以以為出走,遠離已經認識我的期望與形象、遠離我的家人,可以讓我找到自己的樣子。我只是在逃避。這個決定不好,但是我們當年做決定的時候都那麼年輕,而我們多半出身中產家庭、成績優秀,我們哪會覺得有自己不能征服的地方呢?但是在香港這樣現實的地方,我們會遇到很多挫折,也會在歲月中逐漸承認自己不是萬能的,然後我們能夠做出更加成熟的決定,不論是離開還是留下。

寫作過程的成長

寫作過程也是很大的挑戰。我沒有寫過報導,也沒有訪問過別人。寫的時候,感受到自己的責任重大。這些都是別人的故事,而他們信任我,把故事交付給我,而我要怎麼呈現呢?

有時候我初稿都會把受訪者一些比較直白的用辭修飾掉。但是,修改的時候又把它們加回來。我不想要我的價值判斷過度影響受訪者想說的話。我發現我不能過度投射在受訪者身上。我發現,他們的故事都有我的影子,但他們都不是我,我的經驗也不能代表他們。

作整個專訪,我發現其實大家也不一定都像表面上、或大家看留港同學那樣那麼有目標、對於未來有一個明確的時程表一步一步追求。有時掛在口中的,是在同儕競爭下的全副武裝。但是心中對於未來,不論是自己或城市都是迷惘的。

迷惘不一定是壞事。很多人繞了一年,在香港,甚至是透過實習,發現自己的科系不是自己想要的、環境不是自己想要的、看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人說,我們浪費了一年。但是,我們在這一年遭遇挫折,在孤單中我們重新思索自己到底可以配合外界期待到什麼程度。我在想,想之後跑回來轉系、Brian在想,他發現自己不想聽從家人意見從商、Nicole在想,她發現自己想要學社科、耘甄在想,她發現自己不是非走文化管理不可、禹翔在想,他發現比起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更想守護台灣。

寫的時候,也會擔心,我這樣寫,不就顯得這些人一開始都很單純、天真、幼稚嗎?大家不就是糊裡糊塗去了香港才覺醒的嗎?我寫的不就是那種人人批判的、沒有自己想法、沒有正確認知的高中生嗎?可是我們又是這麼想要學習、這麼帶有理想,我們真的有那麼糟嗎?

我有試圖美化過很多人留港的理由,但後來都刪掉了。我覺得不需要。因為即使我們是因為像Nicole說的「因為只是想看看」所以留港,那有什麼關係?我們平常就是太被模範生的框架束縛,所以每次被問到為什麼去香港、為什麼回來都得要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實我們很單純啊。十八歲的高中畢業生,成績好只是代表選項更多,但不代表更懂的選擇啊。我想承認,我們都曾經很單純,而正也因為成長,我們才有能力跟勇氣做出一個不直觀的選擇。(當然我也知道我們結構上的優勢,這是我們不可否認、也必須感謝、甚至回饋更多的)

我想書寫我們的成長。因為成長並不容易,成長注定是代表你必須捨棄一些舊有的習慣或信念,割捨一部份的自己,才能長出新的想法。這很痛。但是我們當我們看到過去自己的不足的時候,承認自己曾經不足,甚至把繞的那段路、那些時日的心情都化為文字袒露,這不只是自我反思,更是想要激起一些更多的東西,將經驗公眾化,也用文字再度詮釋自己的經驗。香港對我們每個人的意義也不一樣。我們經歷的是同一座城,可是在這座城裡我們的生活太不相同了,所以才更直得用文字記錄下來。

現在運動稍歇,大眾的焦點也轉向防疫。可是好像也就是這樣有點距離才更能稍稍抽離情感,試圖以文字留下我們的故事。普通人的故事,或許訴說的不只是我們的人生,也揭示了社會一些結構的面向吧。

攝於香港大館美術館。既是前行,也不忘照看自己走過的路。

留港系列目錄(以下會逐漸增加與補上超連結,仍在寫作中):

前言:非關反送中:留港台生回台的真實心聲

2. 在運動發生前就回台的學生:

在港生存,不如返台生活 — 中大文化管理 x 台大外文 許耘甄

科系不設限:我喜歡台灣的多元生涯探索空間 — 科大商院 x 台大管院 Nicole

3. 反送中後轉學專案回台的學生:

反送中洗禮後,決心守護台灣 — 中大都市研究 x 台大地理 Joy

拒絕冷漠,回台做有溫度的法律人 — 工商管理雙主修法律轉學回台 Alvin

等不到平靜的香港 — 中大工商管理 x 台大管院 Ethan

4. 決定留在香港的台灣學生:

即使時局動盪,生活必須繼續 — 中大資工 葉善維

留在山城見證時代革命 — 中大工商管理 Grace

5. 結論:回台潮背後的台灣優勢

6. 後記:作為一個前留港學生

我的故事:

關於來港讀書的兩三事

到香港念法律

再見香港

香港教我的事:我人生的二度出走

香港經驗給我的影響

離港雜感

回顧與整理在台港兩地的學習經驗

若你也是(前)留港學生,曾考慮過/確定回台讀書,而你希望自己的故事被寫下,請聯絡我 macgyver2239@gmail.com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