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BBC中文網 — 中國明星工廠:如何從小打造一名流行偶像

陳薇安
5 min readJan 7, 2020

--

在「中國明星工廠:如何從小打造一名流行偶像」的影像報導中,BBC中文網採訪了北京一位12歲的偶像練習生楊競欣,瞭解她的生活、練習、家人以及她對未來的態度。

報導連結: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0819662

崛起中的中國偶像產業:努力就會成功的「新中國夢」?

在訪問中楊不斷提到「雖然練習很辛苦,可是要非常努力練習,才能夠成功」。這個論述,跟偶像娛樂圈的發源地韓國偶像並沒有相差太多。但是,我認為中國的特殊脈絡,會使得楊這樣的想法對於維持結構的穩定十分政治正確,但是我認為她所渴望的成功背後有太多的文化與政治的不確定性。

女體的呈現是國家展現她的現代化與文明的場域。女性的身體,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社會規範展現權力的戰場。在過去五零年代冷戰的時候,國民黨政府就是以商展小姐呈現的「美麗的現代女性」對比於「落後的共產國家的女性都不化妝、不打扮」。而現在韓國以國家之力培植的軟實力娛樂產業,除了經濟上的收穫之外,同時也是以一種西化的亞洲女體,挑戰西方獨佔的娛樂產業。

而中國的這波偶像潮要培養的是什麼樣的身體呢?就我認為,是一種現代化的身體,是中國對韓國的軟實力的一種模仿。但是矛盾的是,在共產黨對人民的控制當中,它又不希望這些身體是過度性化的。同時,它也不希望這些現代化,展現某種程度能動性、表現性與獨特性的身體構成對現有國家秩序或父權體制的挑戰。

因此,這種對於身體的矛盾態度,使得資本主義市場控制的偶像身體又增加了國家道德控制的考量。但也因為這樣的矛盾性,使得中國政策不可預測性很高。2018年11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嚴格控制偶像養成類節目。雖然並沒有明確的提出如何管理,但「偶像」「練習生」等詞彙都已被禁止提及。同樣的,偶像的類型是高度受到市場需求而塑造的,但是例如2019年1月傳出中國政府已對中國男星下達「限娘令」升級版,不讓男星染髮、紋身,連耳環都不能戴,不少男星在電視上的畫面中,耳環都被製作單位上了馬賽克或修掉。這些都對於風格已經定型的藝人造成很大的傷害。

在政策逐步收緊的同時,商業的投資卻在大舉進入,在這之中的機會與風險都是極高的。而楊相信,或至少傳達出來的「努力就會成功」的價值讓人覺得有點諷刺。我看到的,是她把她的夢想跟青春賭在一場在文化與政治上的宏觀角力中。

但是我也可以理解,這樣「努力就能成功」,來自美國夢的新中國夢概念,大概是維持新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交互的結構的重要意識形態。因為「在商業的競爭中,只要夠努力、夠優秀、就能夠成功」,有助於人們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競爭力,而非對於結構的反省或是社群的互助。

新自由主義的身體觀點與其風險

楊在訪問中說,「多好好學習、多跳點舞,會讓自身的價值更高」,「我如果沒有很努力學習跟練習,我就會覺得很空虛,所以我不會讓自己這麼做」。她將自身的價值放在這一套由外界制定的嚴酷規則,即使在跳舞的時候感到快樂,這樣價值感的脆弱也很可能是她未來,除了產業的不穩定性之外,對於身心健康的一大風險。

「當我開始跳舞的時候,我感覺全身的血液就被換過一遍」楊在訪問裡這麼說。我相信她真心熱愛跳舞,但是在祝福她達成夢想的同時,我們也得看到她以青春在努力的那個結構,是多麼的脆弱,也是多麼地以商業模式切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更是以一非常單一的方式在看待身體與身體的表演。

12歲,應該是青春期正要開始的年紀。偶像對於身材的要求,舞蹈的訓練,以及那些舞蹈所傳達出的性與身體的意涵,對於一個將要面臨青春期巨變的女孩來說,是不是可負荷的呢?在嚴格的訓練、以及等級制度下,強烈的競爭以及階層的流動,也很可能使得長久、互相支持而穩固的友誼十分難形成。這對於一個女孩在中國高度父權的社會中會陷入一個更加不利的地位,使她難以發展完整的自我價值與支持網絡。

小結

在這個高度風險與競爭的產業,與高度不確定性的中國政策下,我認為中國的偶像產業並非一個能夠依靠努力就能夠實踐夢想的場域,相反的,基於女體的政治性,它是一個隨時可能破滅的泡泡。同時,偶像產業的身體觀也可能對於女孩未來的自我意識與支持網絡的形成產生十分負面的影響。

偶像練習生楊競欣自信地跳舞,截圖自BBC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0819662

參考資料:

張晉芬, 陳美華 (2019) 工作的身體性:服務與文化產業的性別與勞動展演

偶像經濟迅速降溫:中國偶像產業的全員投機https://twgreatdaily.com/EuA8QWwB8g2yegNDZnn8.html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