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千禧世代的社運與多元身份

陳薇安
7 min readMay 4, 2020

--

這是Ruth Milkman的A New Political Generation: Millennials and the Post-2008 Wave of Protest的摘要與一些台灣視角的反思。因為這篇實在是太好看了,想說可以跟大家分享!

這篇論文主要在分析四個千禧世代主導的社會運動,也就是無證件年輕移民的運動 “DREAMERS”、佔領華爾街、校園反性騷運動、跟Black Lives Matter。

誰會參與社運?

在過去的文獻中,對於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分析,主要有 McAdam 對於自由之夏的分析,提到「生命史上的可及性」,也就是指這些富裕、精英的年輕參與者的生命位置令他們得以參與運動。而另一個看法是曼罕姆認為世代對社運的影響,一個共同的世代經歷了共同的社會、文化觸發點,有共同的經驗,經歷一樣的觸發點使得他們為了共同的訴求運動。而作者進一步分析,令千禧世代成為一個世代的重要關鍵是網路革命,而這些世代的共同特色是接受了較高的教育、面臨不穩定或是非典型就業、以及對於多元的高接納度。

千禧世代是怎麼樣的世代?

千禧世代與過去描述的冷漠、自戀、自私不同,他們更高度的自認自由派、左派、以及支持歐巴馬、桑德斯。雖然嬰兒潮世代在年輕時也對於社會議題諸如大麻合法化、同志權益有較高的接受度,但是嬰兒潮世代在年輕時也沒有像千禧世代這麼支持經濟平等以及移民權益。而雖然網路對千禧世代非常重要,但是網路是協助他們動員的工具,但是網路只是一個輔助,並無法取代面對面的互動。

Milkman, R. (2017). A new political generation: Millennials and the post-2008 wave of protes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2(1), 1–31, Table 1

接著,作者分別分析了這四個運動的特色。他把運動分為兩個維度,分別是有組織階層/扁平組織,以及參與者的背景(富有白人/多元邊緣族群)。

Milkman, R. (2017). A new political generation: Millennials and the post-2008 wave of protes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2(1), 1–31, Figure 1

DREAMERS

“DREAMERS”運動是爭取非法移民二代能夠合法工作,甚至轉為合法居留的運動。這個運動得以成型,特別是因為他們是年輕且受高等教育一代,卻無法合法工作,令他們一直處於漫長的「等待期」,以及擁有「生命史上的可及性」。他們大量運動說故事的策略,一開始都是使用最符合社會主流期待的範例,例如愛美國的用功聰明名校生。但是,後來策略有所改變。他們的論述更強調多元與相互交織性,「無證件、酷兒而無懼」( “Undocumented, Queer and Unafraid”)這句口號,採用了同志運動的口號。他們強調無證件青年的多樣性,例如有些是有犯罪紀錄的,但是他們不該為了他們的身份而道歉。

這個運動顯示出了相互交織性,運動包含與描述不同的種族、階級、性別與性傾向,甚至運用了性別運動的酷兒論述。後來,政府允許無證間的青年得到工作許可以及暫時不被遣返的權力。在這之後,有些運動者進入職場淡出運動,有些則嘗試進入體制內改革。

佔領華爾街

佔領華爾街運動發生在2011年,青年們聚集在華爾街抗議經濟正義沒有被達成。就跟 Dreamers 一樣,大部分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跟 Dreamers 跟過往的社運沒有特別連結不同,佔領華爾街是有十年前反全球化的前輩指導的。佔領華爾街並不太依賴「說故事」的策略,而且拒絕定義他們的訴求。相互交織性在佔領華爾街是比較有爭議性的議題。很多非白人參與者,認為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代表。運動主導者都是富裕的白人男性。而性騷擾也是在佔領區的一個問題。

校園反性騷運動

校園反性騷運動,則是由一群性暴力的倖存者發起的。絕大多數是女學生,大部分是白人、富裕背景,就讀於菁英院校的學生。雖然有多元性別族群,但是她們的同志身份在運動中不被強調,甚至被隱形。她們與女性主義前輩的關係則是非傳承性的。她們很多人一開始都認為女性主義是過時的,在運動中才得到女性主義者的認同。女性主義陣營也對這個運動有些批評,有些人認為運動過於保守、有些則認為應該把焦點轉向司法體系而非教育系統。

她們的大量使用說故事的技巧,並將每一個個案連結到厭女的色情文化。她們也積極尋找媒體曝光。她們也提供法律與心理協助給這些受害者。她們傾向傳統的組職文化,而非佔領華爾街的扁平式參與。

Black Lives Matters

「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來自於政府對於殺害黑人的兇手的不作為以及警察多次誤殺黑人,而產生的種族平等訴求。跟校園反性騷運動很像,也沒有受到社運前輩的指導。他們甚至對於過去平權運動高度階層性的組織運動方式抱持批判。在這個運動中,大部分的領導者是女性,而且有非常高比例(57%)的領導者是LGBTQ族群。雖然這個運動並沒有達成政策上的實質目標,但也大幅提升民眾對於警方種族化的執法以及種族不正義。

Milkman, R. (2017). A new political generation: Millennials and the post-2008 wave of protes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2(1), 1–31, Table 2

結論:千禧世代的特色

結論是這四個運動,雖然有不同的組織型態、參與者的特色,卻也都顯示出千禧世代,作為一群受過高等教育、「生命史上可及」的青年,他們擅長使用網路,重視相互交織性都是他們的特色。

相互交織性:LGBTQ在社會運動的重要角色?

這篇論文討論了非常新的四個運動,並且提供相對全面的分析。令我們看到千禧世代的困局與反抗,以及不同於上個世代的動能。我覺得特別驚訝的是同志(LGBTQ) 族群在社會運動中的高度動能,例如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高度參與。我在思考,是同志族群自小的受壓迫經驗,以及性別/同志運動參與的門檻較低,嘉年華會式的氛圍,令她們幾乎從小就有社會參與的經驗,令她們更加熟悉也願意參與社運嗎?或是社運近年逐漸注重相互交織性的氛圍,令活躍於社運的參與者更願意反思自身的性別身份,甚至因為接觸到「酷兒」這樣沒有固定疆界又有反抗性的身份,令她們願意出櫃或是認同為酷兒,作為政治實踐的一環嗎?

在台灣,太陽花運動也塑造了千禧世代的認同。而我特別認為,千禧時代社運的相互交織性也是特別值得分析的。同志身份在社運場合逐漸被接納,而性別團體也住件願意表態支持各式各樣的訴求。但是,在不同的運動、不同的訴求以及不同的組織架構中,相互交織性,甚至酷兒們,到底有多大程度被接納,甚至作為反抗的動能,是值得探究的。

Milkman, R. (2017). A new political generation: Millennials and the post-2008 wave of protes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2(1), 1–31.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