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這個標題很好笑,可是這是我正式轉到社會系之後一個月的感想。雖然一直在社會系活動,但是由於去年很多課都會擋修外系,所以都修一些非常基礎的課,還沒有這麼深刻的感覺。我覺得我是這學期才真正接觸到我認為社會學比較核心的部分。我的感覺就是非常、非常的累,卻也非常、非常的快樂。
反身性的社會學
社會學的累,或許不完全來自作業、考試或報告的要求。而是社會學是反身性的,也就是個人會反思他所處的位置與這些知識的關係。換句話說,這些知識並不是外於我們的,而是我們在學習、讀書、寫心得、寫報告的同時,我們也在跟這些知識對話,賦予知識個人的意義,用學習到的框架去看我們的生命與課題,也用個人的經驗賦予知識意義,去理解前人所說過的話。
這個過程非常辛苦。倒不完全是因為難,而是因為面對自己是一件很需要勇氣跟能量的事情。在關心社會、在觀察周遭的過程,一定會有很多的困惑。這些困惑不是中性的,而是帶有很大的情緒,覺得受傷、憤怒、不公、難過、羞恥或衝突的經驗。然後我們在社會學中,找到結構性的解答,也會問出下一步的問題。然後繼續探究。
所以當學科的知識與自己的人生課題密不可分的時候,就好像很難喘息,很難單純的去看或去享受一件事情、很難放空。因為結構的視角一旦獲得,就很難放棄。所以社會學就成為了生命中一個幽靈,在個人做每一件事強迫在眼前揭露結構的面向。
這是一件很疲倦的事,但也同時令人興奮。因為生活中的每個面向,都變成可以探究、詢問的對象。有問不完的問題,而學校的訓練讓我知道可以在哪邊找答案。不論是去查找文獻,閱讀理論,或是自己設計研究,都可以提出一些解釋。
所以生命中的困惑就不會是一個永遠的結。但是我也被迫要去解那些結,甚至有點上癮式的天天都在解那些結,難以抽離。
文本的閱讀
進入社會系以前,我以為自己很會閱讀。我清楚自己的閱讀速度非常的快,但是總是讀完之後只會有個概略的印象,而沒有辦法透過自己閱讀就完整的抓取作者的思想。所以過去還是主要看比較多社會科學的普及書,或是一些田野經驗的故事。對於理論書,一直都保持一種距離,比較偏好從參考書或是濃縮後的課程中學習,先背下定義,再到生活中慢慢體會。
但是這學期修了社會學理論之後,必須先讀文本,在討論課跟同學討論之後才會進入講堂課的環節。所以我被迫要細讀文本,在上課前就至少有七成理解文本,再聽老師的補充。這對我來說非常痛苦。這個痛苦不是說感受到被壓迫或是很想要放棄的痛苦,而是真的感受到非常的艱辛,就好像在爬一座很高的山一樣,必須一直強迫自己去想、去整理。
社會運動專題的文本也是一樣。因為專題課是同學輪流導讀的,我選在開學第三週就要導讀文本。那七十頁的文本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巨量。我一邊在電腦上讀,一邊在紙上做出筆記。然後全部讀完之後再把筆記做成摘要,真的花了很多時間。但也因為如此,我發現我居然是有能力自己讀完一份長的英文文本並且還能夠向人講述的。在這一次經驗之後,我讀文本的時候都對自己更有自信,也更知道即使沒有標出重點,沒有人幫我畫底線,我也知道重點是什麼,整個文本的架構又是什麼。
文本的提問
我覺得在社運專題對文本的提問又是一大挑戰。第一週我掙扎著讀完文本之後,知道課程要求是要在上課前先到網站上提問,我真的是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來,後來提了一個自己不甚滿意的問題。
但現在漸漸發現,我可以對於文本的提問是可以把文本跟自己已經擁有的知識對照。這個作者跟其他作者的看法有什麼不同,在他的時空脈絡下的分析跟我所在的時空脈絡下的現實有什麼不同。這個文本有什麼我覺得不夠完整的地方,或是有什麼可以擴張應用的地方。
雖然在專題討論的時候還是會有一點緊張,覺得自己的思考速度沒有辦法跟上討論的節奏,但是聽到每一個人的發問跟回應,我發現我真的越來越會問問題,非常開心與滿足。我也學會不需要一味的因為文本的作者擁有相對的權威性,就不去質疑文本。因為知識是在辯證之中,才會越來越深化的。
小結
這個學期,我非常真切的感受到,我真的在念大學,真的在學習社會學。過去兩年在大學,多半還是以理解整理好的資料,然後背誦跟書寫居多。反思是自願性的,偶一為之的。但是我現在感受到海量的文本資訊與討論在逼著我,逼著我自己去理解、去面對,也在逼著我理解自己。
這是我想像的大學生活。我也喜歡下課之後跟同學走出來還會討論剛才上課的內容,各個人抱持著不同的想法。我覺得我在長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在各個包裝好的套餐裡面選擇一個,在現成的樣本裡面選說「我要成為這樣的人」。
我要成為的人的樣子還沒出現呢。因為那是我要自己去戰鬥、去對抗、去揀選、去剔除自己一些不喜歡的部分、去長出一些自己喜歡的部分,痛過掙扎過才會出現的樣子呢。
社會學大概就是幫助這場戰鬥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