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立陶宛的熱愛自由:讀「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

陳薇安
Jun 23, 2021

立陶宛捐給台灣兩萬劑疫苗,今天臉書同溫層充滿了關於立陶宛的文章。

如果想要多瞭解立陶宛的民主,我非常推薦一本好讀的書,是梁啟智博士的「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這一本書是梁啟智在2017年前往七個前蘇聯國家的深度遊記。其中包含都市觀察、參觀政治史相關的博物館、與當地人的交流對談,以及作者自身的想法。

這不是一本學術的書,而是帶著關注歷史與政治的眼光的遊記。在關於各地處理前蘇聯的歷史,與政治迫害的集體記憶,他實地探訪了各國的博物館,提出了生動的描繪與照片。波羅的海三小國堅韌而渴望自由。而立陶宛,又是對於蘇聯的歷史,最為堅定的希望脫離蘇聯論述,面對歷史傷痛,紀念立陶宛對抗蘇聯的游擊隊「森林兄弟」與立陶宛人意識的一個國家。

立陶宛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立陶宛人在二戰的時候,遭到了大屠殺,而在蘇聯統治中,又面臨了數十年的白色恐怖。立陶宛人組織了游擊隊森林兄弟,頑抗數十年。在游擊隊無以為繼的時候,換非暴力抗爭接手。在過去數百年對俄國的反抗,戰士的家人在十字架山立起十字架,紀念去世的戰士。在白色恐怖中,立陶宛人依然守護著十字架山。而一九七二年,立陶宛的少年自焚抗議,遺書被收走。直到民主化,那本不見天日的筆記本才公諸於世,十八歲的少年寫:「我的死,只能歸諸政權」

一九八九年,立陶宛是第一個脫離蘇聯,宣布獨立的國家。隨即遭到蘇聯的經濟封鎖,而蘇聯甚至在1991年發動軍隊,試圖奪回立陶宛的政權控制權。蘇聯第一站,就是希望可以控制媒體、控制電視台。為了守護電視台,人們站在電視台外面,群眾高舉雙手,阻擋蘇軍的坦克前進。十四位民眾因而喪生,現在在當地,仍有十四個十字架紀念喪生的義士。

今日的立陶宛,尚不算是一個觀光勝地,反兒可能更像一個沒落古都。但是依然充滿活力。在今日的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維爾紐斯河的對岸有一個實驗性的社群「對岸共和國」,想像著一個另類的民主社群。它的憲法寫著:

「每個人都有死亡的權利,但不是義務

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權利

每個人都有愛的權利

每個人都有不被愛的權利,但不是必須的

每個人都有不害怕的權利

不要被打敗

不要還手

不要投降」

東歐的青年,怎麼看俄羅斯?

這本書介紹的國家很多,所以篇幅可能較為有限。但是作者所拜訪的東歐國家,面對強權於側,各種因應的方式,對於自由的渴求與策略,是我們也作為強權旁的民主政權可以互相交流、思考的。最為有趣的是,由於作者是香港人的關係,他與當地人的對話與詢問的問題,也是特別從香港脈絡去問的。以台灣人的角度讀來,特別有趣。

他在各地旅遊時,與當地青年聊天,喜歡問他們:「俄羅斯就在你們旁邊。你們會希望俄羅斯民主化嗎?而你們會覺得你們應該幫助俄羅斯民主化嗎?」

當地青年被問到,總是一臉困惑。「俄羅斯的民主化,跟我們有什麼關係?」當地青年總是這麼問,不管在哪一國。作者跟他們說:「如果俄羅斯民主化,或許他們的民意就會緩和對東歐的侵略」。東歐青年還是一臉困惑「或許吧。他們有民主,也是好事,但是跟我也沒有關係」。

反觀香港,甚或台灣的一些人仍然對中國民主化抱有想像,甚或責任。當然,東歐與東亞歷史的脈絡極為不同。不過或許,在寫作的一七年到現在,我們又經歷了這麼多事情,或許,我們有天也會長出自己的歷史記憶與獨立性。

--

--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