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社運專題課程的導讀筆記。Moore的這篇文章討論了為什麼人類會臣服於不正義、苦難與受壓制的地位。此文章不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而是希望從社會文化角度來探討使人臣服於不正義的機制。作者主要分析了三種群體:苦行者、印度賤民階級與集中營囚犯,探討人為什麼受苦而不反抗。
我覺得讀這篇的意義在於社會運動的開始通常是起於道德上的憤怒,但是了解為什麼有些人遭受痛苦跟壓迫,卻不會轉換成憤怒,是我們在尋找喚起行動的機制中,很重要的事情。同時,也更能夠識別當權者/結構如何麻痺受壓迫者的手法。
苦行者
- 苦行者的特色
苦行主義主要是來自給予身體上極差的條件,而不同於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心理上的羞辱。同時苦行者是自我選擇而非被迫苦行的。
2. 為何有人選擇苦行
(1) 對於慾望與直覺的壓抑,達到逃離社會規範與日常生活的目的
在印度的某些門派,在苦行期間不論種姓是可以一起進食、喝水的。在某種程度上, 這也是使某方面的社會秩序產生平等的方式。對於印度教來說,苦行是切斷一切塵世的希望、恐懼、依附與慾望的方式。對於基督教來說,是脫離罪惡的方式。
(2) 透過對自身的侵略,以控制外在
在基督教教義中,部分人士認為苦行可以達到拯救他人的目的。在印度教中,苦行能夠征服世界。這兩者都注重必須壓抑性的慾望,才能保全對外在控制的能力。
(3) 預先習慣未來可能遇到的苦難
3. 苦行出現的脈絡
(1) 人們希望可以控制不確定性
(2) 苦行者通常並非來自最低的階層
(3) 該社會的宗教環境對於「尋找快樂」的可能是絕望的
4. 與現代的關係
作者認為苦行在現代可能只有在科技不能夠滿足人類的需求的時候才會發生。但是作者認為革命也是需要某種的苦行傾向。
二. 印度種姓賤民階級
1. 特色:
不同於苦行者,賤民階級並非自己選擇。
2. 為何賤民階級能夠忍受壓迫?
(1) 種姓系統的輪迴觀
(2) 低種姓帶來「污染」的道德標準的內化
3. 一開始賤民階級如何形成?他們如何能夠接受?
- 無法獲得敢膽挑戰上層階級的自尊或自我意識
- 一開始沒有察覺到社會對待他們的方式是羞辱且降格的
- 每個村莊都有獨立的經濟系統,而賤民階級也認同這個系統的正當性。這個系統讓賤民不能自由遷徙,若他們想要遷徙,必須在別的村莊找到與他階級相同的人並交換工作。由此可見,賤民不只是一個階級的位置,也是經濟活動的位置,維持整體社會的經濟運作而不能夠隨意離開或被取代。
4. 小結:為何賤民不革命
雖然受到外國以及經濟壓力影響,部分賤民表示對於自己種姓位置的不滿,但始終沒有賤民階級的革命。這可能來自於賤民認同社會種姓的區分標準,甚至為自己能做好自己種姓該做的事情感到驕傲。也有可能來自人數以及資源上的缺乏,使革命沒有成功的真實機會。
三. 集中營被囚者
- 特色:當苦行者是一種選擇,賤民被認為是一種命運,集中營被囚者則是被強加的狀態。
- 納粹如何讓被囚者無法反抗?
(1) 打破被囚者的社會連結
(2) 全面控管被囚者生活,使被囚者陷入完全的依賴狀態
(3) 強加的壅擠
(4) 被囚者之間的階層與相互霸凌
3. 被囚者有什麼使他們無法團結的因素?
(1) 被囚者在種族、階層、性別的異質性
例如在1942年被囚禁的德國猶太人,十分相信政府與法治,不傾向把他們的悲慘境遇責怪給納粹政府,而是認為其中必有誤會。以及其中有許多來自中產階級的人,相信安全感與家庭價值,所以在一開始就不願離開家園逃亡,在集中營內也只希望可以令生活盡可能的安定。
(2) “Moslem”的出現
部分人因為受到集中營極大的痛苦,選擇極端麻木直到死亡。
(3) 共產主義者作為薄弱的反抗
共產主義認為被囚禁是驕傲的事情,而且在集中營內弭平了階級的差異。因此,他們並不麻木,而選擇利用有限的自由,做有限度的反抗。
(4) 極端多的工作使被囚者討厭新來者以及較弱的人,因為這些人會使整體達不到工作標準而受到責罰
(5) 懲罰英雄主義與保護者,令被囚者不敢替其他人挺身而出
四. 結論:人們為何對不正義不作為
- 扭曲受壓迫者自尊:當權者禁止危險形式的自尊,只容許支持結構的自尊,例如賤民階層為自己守本分感到驕傲是可被容許的。這種建構方式可能是透過儀式,或是物質分配(經常是食物)的形塑。
- 限制可能的反應方式:當權者令受壓迫者原先的社會關係解組。並且讓受壓迫者組成的團體反對單獨的受壓迫者抗議。例如集中營被囚者憎恨那些「挺身而出」的「英雄」,因為這樣的人反而令全體受罰。
- 體制的收編
- 碎片化:令受壓迫者內部又產生階級,或是其他方式的矛盾
參考資料:Moore, Barrington J. (1978) Injustice: The Social Bases of Obedience and Revolt. New York: M. E. Sharpe, pp.4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