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Greta當選2019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針對她的批評便排山倒海而來。尤其是很可能因為香港示威者並沒有當選風雲人物,而是根基於西方致力於氣候議題的Greta,使得華語圈的很多關注公共議題的人覺得不公平。(對於Greta的批評,可見這篇:少女韓國瑜:環保少女 Greta Thunberg https://www.died.tw/2019/12/greta-thunberg.html )。但是,我覺得批評者對於Greta的攻擊是不公平的,也忽略了Greta真正的影響力並非在環保本身,而是一整波的青少年公民參與。
Greta的影響力:青少年公民參與
Greta從15歲起就開始在每週五為氣候罷課,在今年年中發酵,引起一波波西方世界的中學生、大學生的罷課,要求世界領導人重視氣候議題。這一波人,藉由看到同齡的夥伴發起的運動,而開始藉由行動試圖改變自身覺得不合理的事情,是公共參與的良好啟蒙。尤其在西方依然主導國際秩序的今日,年輕民眾願意擔負起監督政府、爭取權益這件事,對於民主的品質與堅持,是很重要的事情。而Greta所做的事,讓她的同輩們看到自己的力量。
我們到底在監督政府,還是監督監督政府的人?
很多人用非常嚴苛的視角檢驗Greta的所作所為,認為Greta講話過於激進,對於她提出的問題也沒有一個更可行的解決方案,甚至覺得她不願意搭飛機而堅持要搭帆船,是一件很偽善的事情。但是,回到她的年紀與初衷,她始終不是一名世界領導人,而是一名希望可以指出當前世界問題的少女。這些人嚴格的監督一個監督政府的人,卻不用相同的高標準監督政府。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
因此,拿Greta跟柯文哲、韓國瑜等人相比是很荒謬且不公平的。柯跟韓是民選首長,手中有人民託付的權力,也有法定的職權。但是Greta沒有。她是一名倡議者,而且她非常年輕,也沒有任何的政治經驗,更沒有政治權力。她的工作是指出問題而非解決問題。因此,她言語的激進有時是必要的,而她的不夠全面也是應該被原諒的,因為她只是一名環保倡議者,而非一名政治改革者。我認為整個社會已經因為她的名氣而賦予她太多責任了。但是這些責任,應該是有權者要負起的,而不是一個試圖解決部份問題的人。
尊重青少年自主:請不要再說她是被父母煽動了
同時,也有人說她是被父母煽動而從事氣候運動的。但是,觀看Greta很多仍不成熟的發言與策略,就可想而知,若她的背後有人在操盤,她不可能有這樣多公關上的失誤。
更何況,這樣的抹黑是在貶低一位青少年的自主性。相信讀者們都做過青少年,事實上,一個15歲的人雖然論述能力還不夠成熟,但是已經有完整的自我意識。認為Greta是被父母煽動的人的心態,跟那些說太陽花、香港抗爭者是被煽動上街的那些保守派其實相差不遠了。都是幼體化青年的政治選擇,認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都是受到操控的。這樣真的是我們對於青少年公民參與的看法嗎?
附記:性別觀察 - 女性參政的另種可能
我認為Greta是一個很特別的女性參政形象。她的公眾形象幾乎沒有女性的陰柔氣質,也沒有試圖符合社會對女性,尤其是少女的行為想像。
她一點也不客氣、不溫婉、而是直率而尖銳。她沒有笑容,也不試圖用社交手腕討人喜歡。這種策略少見於女性的政治人物(男性倒是很多)。但是,她依然受到年輕世代的歡迎。
對於大部分的女性政治人物,一直都有一種性別角色上的兩難。她必須呈現出足夠陽剛、穩定、勇敢以證明她能夠勝任公領域的職務,另一方面她也不能太沒有女人味,威脅到既有的性別秩序。而觀察台灣年青的女性政治人物,大多符合這樣嚴格的雙重要求,例如高嘉瑜、黃捷等,都是外貌可愛同時政見明確的女性。
Greta或許是對女性政治人物雙重要求的突破。雖然我不見得完全同意她充滿情緒性的發言,但是她的性別氣質的呈現,完全突破了社會對年輕女性的框架。她的運動,是不受性別侷限的。她就是她,無關於性別。
我不認為這種完全去性別化的方式必定是最好的,身為女性,或是其他性別,都可以為自己的身份感到驕傲,在每一個政治場合表達自身的性別氣質。但是,Greta作為女性卻完全跳脫女性框架的作法,也不失為一種選擇與可能。
放張圖給大家笑一下
再放一張正常的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