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參與國際志工這件事我一開始是有點猶豫的,因為我也看過不少文章講(1)國際志工來來去去對於小孩子的信任會有所傷害(2)國際志工的「給予」其實只是在重置已開發-開發中國家,以及城市/鄉村的等同給予/接受的權力架構,而且未經受訓的國際志工在不了解當地脈絡下的無知其實可能對當地造成傷害。
所以這兩點一直是我在旅途中一直惦記且小心的。但是也在實際參與了國際志工之後,我有了不同的看法。
(1) 志工= 給予?
我選擇了波蘭,除了對波蘭的熱愛與好奇之外,一方面也是考慮到波蘭的整體脈絡,對我本人比較安全,也是當地的經濟發展與資源相較其他地方健全,因此應該比較不會有依賴國際志工的問題,相對的,國際志工其實比較像是比不同的文化帶到平常較少文化交流的鄉村地區。
所以,我不認為我是在教他們什麼東西。我比較是希望可以提供一個不同的經驗,讓我跟他們同時可以多暸解不同的文化以及同時反思自己的文化。因此,我並不會覺得假使學生不認真聽課就覺得不開心(因為有些志工會覺得不受尊重),我反而會覺得既然我帶的活動沒有考試壓力,就要在活動設計上多鼓勵每一個人參與,以及使我的活動內容變有趣。
(2) 為什麼要有國際觀?
「國際觀」這三個字在台灣的公眾論述,尤其是針對「年輕人」的論述經常被使用,甚至我覺得已經被濫用的程度了。為什麼看國際新聞就是好,為什麼BBC/CNN就等於是國際觀?為什麼每一張模聯社的傳單都是說增加國際觀?為什麼反而在談論新移民,談論文化不平等時反而比較少用到國際觀這三個字?
我不想要在提倡國際觀的時候只是重述與加深了文化間的不平等以及刻板印象。
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對於國際觀的定義,是比較接近我心中的想像的:「對國際事物有興趣、對國際文化有敏感度、掌握國際局勢、了解國際緊密結合的現象,最終找出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定位。」我覺得國際觀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國際觀應該是了解到即使是很遠的地方發生的事情,或許都跟自己(可以)有關係,不論自己是主動的參與者,或是被動地受影響者。另一方面,在地遇到的問題可能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都發生著,所以也可以藉由他鄉的經驗來面對自己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尊重,不只是心中覺得不管是怎麼樣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更要了解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是尊重的,什麼不是。
我覺得在瞭解了他方的經驗後,自己的經驗也會更有意義。記得國二的女生Julia跟我說:「我很希望等我長大,我也可以做國際志工。我想要大家多了解波蘭,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我們就是一個共產國家,什麼都沒有。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的生活,就跟你們的生活差不多,而且我們也有很多很漂亮,很棒的地方」。
(3) 所以國際志工的意義是什麼?
我覺得就是作為自己,以及當地學生一個開始想要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子的引子吧。就是因為感受到即使是這麼遠的地方來的人也能夠成為朋友,就感受到全球化其實是跟自己有關的,不管究竟自己喜不喜歡。
另一方面也是不斷地講台灣吧。生活在台灣的時候其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在講台灣的時候就覺得讓自己生活的地方在他人心中產生意義是件很棒的事情。
不要小看這個力量喔,我最好的波蘭朋友,來香港交換的波蘭學生Michalina 就說自己來香港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在她小學的時候曾有香港人到她的學校介紹香港,從此這個都市就印在她的心中,當她有機會選擇,就去到了香港。
所以總而言之,我認為國際志工最大的意義還是在於讓自己跟當地的人都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及培養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