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熱線的日子 — 看見同志社群力量

陳薇安
4 min readAug 20, 2019

--

在熱線的實習也趨近尾聲,這幾個禮拜會寫一些這個暑假實習的感受。算是分享這日子,關於社會、關於同志、關於自己的一些反思歷程。

記得募款感恩會的時候,在入場前待在大廳支援票務組。我看到有很多很多的人來,就找到自己的朋友,跟他們聊天、互相問候近況。看到這麼大的同志社群,突然想起之前517立法院前面,是我第一次在台灣參加大型的同志活動。我在台大醫院站裡面看到那麼多人包包上掛著彩虹絲帶,有一瞬間真的是掉下眼淚來。第一次感覺到同志們是真的真實存在的,支持同志的朋友們也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很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但是真實親眼看到、感受到又是另外一種心的暖流。

一直以來,我自覺幾乎沒有因為自己的同志身份而覺得困擾。但是,我也依然覺得孤單。從自我認同是雙性戀開始,我覺得我就一直努力的在現身,想讓身邊的人多了解不同的性傾向,也想讓躲在櫃子裡的人覺得沒那麼孤單。

但是,也是因為一直在各式各樣的網路資訊了解自己,到上了大學藉由理論認識同志,雖然讓我能接受自己,但是有時候自己也覺得同志對我來說很遙遠。有時都會想到底這些人在哪裡呢?他們好像只在書裡、在女人迷的文章上、在婚姻平權的影片裡。

我覺得熱線裡真的是一個很溫暖的同志社群。最後一次督導的時候跟夜盲(我的督導,他超棒的XD)聊,講到在芭樂小雞塊的青少年聚會中,青少年們都好外放。我說,其實我不習慣這麼多外放的人,每個人的個人特色都好鮮明、好亮眼。我有時候甚至覺得怕怕的。但是夜盲說,熱線很可能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壓抑中,唯一可以遇見同伴、做自己的喘息處與避風港。

原來這就是做自己的樣子啊。一直以來都說著想做自己的我,終於看到一個接受大家原本樣子的地方。我想,一開始的衝擊跟不習慣也是必然的吧,因為我,或說絕大多數的我們都被教育太表現自己是不好的吧。太多的人,包括我,都試著在被看到跟不要太搶眼上的線遊走,很少有時候說-既然你是這樣的,就這樣子就好了。

在熱線的友善環境裡,我也遇到很多很棒的人。一開始的時候,都會不敢主動找人講話。或許是因為我很年輕,過去的環境同質性也很高,所以我不太知道要如何跟自己不太一樣的人相處,不論是年紀、氣質或是生命經驗。但是在實習的後期,在夜盲的鼓勵下,我試著跟更多義工聊天。另一方面,協助熱線的活動,例如芭樂小雞塊,也讓我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

對我來說,唯有實際的接觸,所謂支持多元才不會只是紙上談兵。一開始感受到多元時,其實並不是很好適應的。說實話,也曾經覺得他們為什麼要這麼不一樣,為什麼要這麼愛表達自己的意見,為什麼不修飾自己一下自己的突出。

這讓我發現,即使支持同志,也不會自然而然地等於擁抱多元。但是接受多元,其實是一件可以學習的事情。在每一次的對話,每一次的生命故事分享,都讓我看到那些獨特的生命後的故事。

我想起在實習生培訓課中,在講解開放式關係的那一堂,阿球講到「關係中很多事情比起譴責,我會更想知道的是為什麼。不是說關係中就沒有對錯,而是知道為什麼之後,才有可能去改變這個問題。」

這句話影響我很深。因為我覺得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親密關係,也適用於很多我們討厭的、害怕的、嫌棄的、想要切割的事情。

每個星期二,實習生都會上不同主題的培訓課。其中一堂是談開放式關係。

同志族群也好,對自己的生命也一樣。在每一次督導的過程中,夜盲常常在我講完許多想法,或是對自己的觀察之後問我說我覺得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我覺得過去我也常常問自己我這樣子想到底是不是好的,但是現在,我更會想要知道為什麼會這麼想。

因為光是看到這件事,本身就可以是帶來力量的。因為在想法背後那些比較不易察覺或是被壓抑的感受,常常以模糊的面孔成為一種恐懼。但是看清之後,就能夠面對它,與它共處或是改變它。所以在界定好壞之前,我想先問為什麼。

在熱線中,被友善滿滿的包圍著的感覺的感覺真好。也在社群中感覺到很大的力量,讓我能夠面對自己,也看到人的多元。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