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的資優教育是資優生的人權:資優班不是升學班
特殊教育本來就是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他們適合的教育。芬蘭的處理模式是在一個普遍的教育系統內,在低師生比的狀態下,給予老師很大空間為每個孩子制定適合的教學策略。台灣的教育體制依然是高度標準化的、倚賴測驗與考試導向的,而這背後是一套績效主義的文化。這個學校文化對於兒童與青少年的人權與發展,是很不尊重的。
資優教育理論上提供了資優學生一個可以發展天賦的環境。這對於在升學主義的其他學生,是一種特權。可是比起消滅資優生的「特權」,而是應當令這樣的「權利」遍及於每一個學生當中。而接下來,我想討論考慮目前台灣的狀況,可以如何改善前述的資優教育所帶來的階級不平等。
- 確實訪查資優班,避免假資優真升學
資優班的本意,與「讓天賦自由」其實是一樣的本意,是希望每個人能看見自己的才能,並且發揮它。但是我也清楚,在大多數學校是被拿來當作升學班,尤其是私校與中南部的學校更加明顯。若是如此,其實資優班作為特殊課程的本意就失去了。這些升學班,不應被叫做資優班,也不該被做成合理化差別待遇的理由,更不該以機械化的考卷操演扼殺青少年的自主性。
而在台北明星學校的資優班,老師則常希望學生多花時間在做研究,「課業是你們的本分,不要拿課業作為不認真參與資優班事務的藉口」。我想,這樣的資優教育,雖然可以看到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及用心,但是我認為資優教育應該更注重啟發與討論,令有興趣有天賦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更加了解自己的興趣,作為生涯探索的一環。資優班應該是讓有天賦的學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培養對知識了解的興趣與機會,資優班是提供一個機會與空間,而非強把高中生塞入大學的先修課框架中。
2. 提供資優班與非資優班的混合活動選項
對我來說,資優班最大的問題是文化資本的過度集中以及階層化。而我認為,這可以透過鼓勵資優班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以及其他校內活動來減輕。
有些人會認為,這個問題應當使用特定課堂抽離式的資優班的方式來減輕,令資優生可以平常跟普通班的同學相處。我認為抽離特定課堂的資優班固然是一個可接受的選項,但是我認為資優班作為獨立的班級,可能更可以提供彈性的課堂運用空間與時間安排以及議題的討論氛圍。
現在的資優班老師多半不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認為那會使資優生分心,妨礙天賦發展。但是既然資優生在學業上有較好的天賦,我認為對資優生來說更重要的是培養一顆包容接納的心,懂得跟人合作、相處,並在適當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才能。而在社團活動中,可以跟不同的學生相處,也可以把他們優厚的文化資本所培養出的觀點分享給其他學生,也可以產生許多人際連帶。我想,這對於整體學生,以及資優生本人,都是重要的機會。
3.在資優班(尤其是人文領域)提供更反身性的教材與活動
人文領域的資優生普遍很傲,在臉書上就看得出來。他們出產的論述,多半是同齡人不能也沒有興趣看懂的。加上政府近幾年有人文社會科學營的開辦,以及社科活動的增加,參加這些營隊,成為很大的文化資本的標記。而因為社會普遍重視理工、輕視人文的狀態,人文資優班的學生會更希望藉由論述與生活習慣的標記來區分我群與他者。
可是我認為這個問題是可以撼動的。人文資優班目前的課程,多為研究方法與社科理論/文學概論,強調學生必須非常辛苦努力學習才可以符合這個班的要求。這樣努力符合要求的過程,容易產生出一種「適者生存」的優越感。但是如果多一些活動,令學生看到自身的位置優勢,以及構思改變不公的結構的方法,多一些行動與批判的面向,或許在展演式的成發或是大學先修式的專題之外,可以令這些學生的動能回饋於社會與自己。
同時,我希望資優班的社會服務,不只是上對下的教導小學生或國中生這樣的服務學習。我覺得可以令學生多發揮創意,分享他們專長的科目,設計不同的企劃與其他學生或社會人士分享。我覺得資優生可能的樣貌有很多種,而這樣的改革可以讓他們看到世界的多元性,也更能探索自己的興趣與想法。
結論:資優班與我的個人經驗
我在高中時期就讀師大附中語文資優班。在高一入學的時候。同學們在班上衡量的階序,來自於一個人所展現的文化氣息,而非成績或經濟資本。因此,網路自學多國語言,能夠毫無文化隔閡使用美國論壇的同學,熱愛哲學、心理學能夠在成發寫出意識流劇本的同學,高中就讀性別理論、向全班講解異性戀霸權與性解放的同學,都是在班上最受到尊敬的同學。我在剛進入這個班級的時候,也感受到壓力非常大,花了一兩年才培養起融入氣氛的習氣。
這是階序結構不平等的來源,不管是班內或是對於別班的驕傲感。但是,我必須說,班上的很多人若不在這個班級,可能會感到極端的孤單,他們的才能無處發揮,也不會被看見。這也是為什麼我堅持資優班應該要存在,因為我捨不得看到這些燦爛細膩的少年少女掉回粗糙的升學生產線。至少,附中語資不是以升學為唯一考量的。反而,因為我們的基礎課程比較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我們有好多的時間排戲、練詩歌朗頌、觀賞與討論電影。
語資班給予我很多的養分。國中的時候,我花很多力氣跟教育體系對抗,而對抗性的思維讓我不太快樂,也很難真正追求知識,因為學校把課業強加於學生的枷鎖始終存在。到高中資優班,我終於看到自己的特色,我不只是個奇怪的人,我的「奇怪」是可以變成很美好的力量的。資優班的彈性,也給予我很大的空間去反思、去探索。在資優班,我最大的成長幾乎都是課外的,自己尋找出來的,而不是學校硬塞的。
我知道這是不公平的。我也一直是芬蘭教育理念的支持者。我看到那些被升學體制壓迫、在之中掙扎的學生,總是覺得不捨而憤怒。但我也知道資優班其實不用耗費很多國家金錢,卻能給一些人最適合的教育。所以我才堅決反對廢除資優班。所以我想改變的只是班上以文化資本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方式。我想,這在對於人文理論高度推崇的人文類資優班可以多討論一些反身性的概念。也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最適合的教育,終有一天會是每個人的權利。
資優班應該是以「資優班」的名號,在升學體制中,先撐出一遍小小的相對不受壓迫的空間,然後令這些充滿優勢而相對自由的學生,把批判思考的空間擴展到他們身邊。這一處空間,應該與「把每一個孩子帶起來」不相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