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談到了如何準備讀書會的導讀,提到讀書會分為導讀型跟討論型,其中又可以分成參與者會讀文本的跟參與者不會讀文本的類型。這次則是想提供導讀當下傳遞訊息、控制速度、促進討論的一些注意事項。
讀書會開始前可以先做什麼呢?
創群組:最好能夠先創一個讀書會的群組,提醒大家時間地點以及文本的內容,以及如果有討論單張的話可以先放上網讓大家參考。也可以請大家在群組裡面自我介紹,讓大家早點熟悉彼此。
讀書會的開場可以怎麼做呢?
- 做名牌:建議第一次可以請大家把A4折成名牌放在桌上,或是把大家的名字與座位表寫在黑/白板上,這樣大家比較知道如何稱呼。
- 自我介紹與近況分享:一定要留一些時候讓大家自我介紹。除了介紹名字、學校、科系之外,建議可以請大家分享一個小問題,例如「為什麼想來參加這個讀書會」(最普通的問題)、「最近發生過最有趣的事情是什麼」、「最喜歡的電影」等等,在之後的討論大家心中的距離會比較親近。
讀書會進行的流程要如何安排?
- 導讀型讀書會 :導讀與討論並行(90min) — 自由討論
導讀時,盡量避免順著頁數,然後一段段講摘要的方式。如果這樣的話,因為有讀文本的參與者會覺得無聊,沒有讀讀本的參與者還是跟不上。建議可以以概念,按照出現順序逐一講解每一個大概念的邏輯推理過程、例證與結論。
在講完每一個概念的時候,就可以詢問參與者有無問題,或是他們的評論。若希望導讀更有互動性,可在每一個概念之後,附上一兩個討論的問題,討論完繼續導讀,就應該會很順暢。
2. 討論型讀書會:導讀(15min)-討論(40min)- 導讀(15min) - 討論(40min)
因為是以討論為主,所以導讀必須盡量精簡。可以使用ppt介紹,一到兩章簡報介紹一個概念或事件。每段導讀盡量壓縮在十五分鐘以內,而之後就是討論的時間!
讀書會討論可能遇到的幾個問題
🌟讀書會需要分組嗎?
在比較大型(超過八人)的讀書會,可能全部人一起討論,會比較難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所以可能會考慮分組。在思考要不要分組的時候,可能要考慮以下幾點
- 各組是否都有可以帶討論的人?不管是在各組都有主辦方的夥伴,或是認識的比較有帶討論能力的參與者,各組應該都要盡量有可以信任的夥伴。不然就是導讀者要在討論時間遊走各組,促進討論。若無法做到,盡量就一大組就好了,否則會有一些特別安靜,或有過於主導性格的人主導的組別,部分參與者可能體驗就會比較不好。
- 是否有兩組可以討論不會干擾的空間?如果空間太小,兩組的內容互相干擾的話,討論起來就會很辛苦!
如果有分組的話,記得留討論最後五到十分鐘讓各組分享他們討論出來的重點!
🌟 如何讓讀書會氣氛更加活潑?
一開始的時候,可以嘗試以比較個人經驗性的問題,並且邀請每個人發言,並可以簡短評論。例如在「為什麼佔領街頭」讀書會的時候,我就詢問大家過去有沒有參與過社會運動、對社會運動的看法是什麼。每個人發言完之後,我都簡短的回應,可能講說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或是表示這個發言讓我看到以前沒有想過的面向。在有發言的經驗之後,後面就會比較有勇氣參與討論。
在比較大型的讀書會,對於非本科系或是年紀較小的參與者,最好也能特別的關照他們的狀態。例如說一開始,就跟所有參與者強調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討論的過程,還有多元的經驗,希望大家都可以互相尊重、平等分享;或是在討論時特別詢問他們的想法,並且提醒他們就算想法不完美也沒關係。
而對於過於安靜的讀書會,有些時候,分組可以緩和這個狀況,因為在比較小的組別中人們會比較敢講話。或是可以下次安排一些暗樁,讓討論可以持續一來一往的進行。
讀書會系列中每場活動之間如何維持參與度?
讀書會會後,可以邀請有空的參與者一起留下來聊聊,一起分享生活,就是輕鬆的活動。港研一直都有二次會的傳統,已經跑遍台大各戶外空間以及附近酒吧。我自己覺得這是凝聚我們讀書會最強力的工具。
另外,如果是每一場讀書會結束之後,如果能夠在讀書會的群組持續轉貼關於讀書會主題有關的文章,並在群裡帶一些簡單討論也比較能維持大家的參與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