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20年尾 — 開始接納自己的一年

陳薇安
Dec 30, 2020

--

其實今年是一個無法下筆的狀態,一如整個下半年一樣在文字上失語。可是想到自己從2014年就有的習慣,決定還是勉強產出一篇文章紀錄這個世界混亂,但是我的人生越來越平穩而找到希望的一年。2020,對我來說是一個過程,一個接受自己的過程。

今年對我來說,有很多事情發生,而最重要的事之一轉到台大社會系。在社會系裡,找到自己的平穩,允許自己緩步向前,允許自己挑戰自己的極限,但也允許自己不夠優秀,允許自己會軟弱、會有瓶頸、會撞牆、會疲累,也能在這樣的時刻照顧自己。我越是讀社會學,就越知道或許自己過去的孤單、不被理解與偽裝,就是因為對社會的敏銳度過於早慧。抱著那樣的敏感與批判,一路走到二十歲,我知道要怎麼樣揭露一點點露出光芒,又不能讓身邊的人不舒服 — 也可以說,我發展了厚厚的自我保護機制。在社會系,我漸漸脫下這樣的保護機制,真實的面對自己的熱情與不足。

並不是說我接觸的早,就一定要多麼的跑在前面,或是提早比別人拿到什麼成就;但是接觸的早的那些過程都不會白費,那些思考都會成為你的一部分。我開始可以接受,我的孤單是有原因的,並不是我特別難搞,或是那是因為我有不好的人格特質,而是因為我對這個世界的苦難過於敏感。我沒辦法看到他人受苦,過去的我選擇逃避,現在的我比較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用我自己的方式去面對。而這樣深厚的情感,並不是一種缺陷,而是我去做很多事情的動力,我發現我的強烈同理心是一種天賦,做很多事情、分析、行動的動力。

這種天賦需要小心地使用,一不小心衝得太快,就會傷著自己。在這一年,我學會如何在情緒狂瀉的洪流中喊停,照顧自己,暫停所有的行動與激情,好好的照顧自己,去吃甜點,或甚至什麼也不做,就是好好的對待自己。

其實真的轉到社會系之後,其實調適了一陣子。社會學理論跟社會運動專題都影響了我很多。我學會如何好好的讀文本,也學會如何發問、如何討論。每個禮拜二,都是最疲累也最幸福的。在社會系認識的朋友們,讓我可以一邊成長,一邊脫下偽裝,甚至從社會學的角度反思我的偽裝到底從何而來,而又能如何改變。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創辦香港讀書會與香港研究社。香港這個詞,對我來說,真的是太過、太過矛盾了,有我青春的慘烈尾端,那種心靈上的崩潰與狂飆,逼迫我面對自己,不要耽溺於想像。香港令我窒息、教會我逃跑,跑到海邊,就好像是都市的盡頭,然後我就發現我要追尋的東西不在那裡。

這個城市傷我太深,我無法喜歡她。但是,我是受到這個城市滋養,而形成了一些我最喜歡的自己的部分的。中大的性別研究學系,重燃了我回到社會科學領域的決心,也確立了我作為女性主義者的身份與關懷。我花了一年,去了解一個城市的構成,不只是去每個不同的地方散步、觀察,更去了解它的歷史、社會與政治。又花了一年,去盡我所能的共感,在海的這端被無能為力擊垮、哭泣、感受那城的集體情緒與痛苦,再不斷的自我質疑。

然後我找到我的位置。我很喜歡韋伯對於社會學應做的事情的詮釋「對事物做濔情式的理解,並且做因果性的詮釋」。我覺得那是我的位置,我的強烈情感是我去理解的動力,而做出好的因果性的詮釋是我的目標。我仍然渴望促成社會改變,但是我或許沒有那種破壞一切舊制度的勇氣與動力;我也對於進入體制內改革毫無興趣;我覺得我就是一個詮釋者,或許行有餘力的話,或許在體制外當一個補破網的人。

而香港研究社,是我們在反送中的痛苦、犧牲與激情之後,可以持續詮釋、持續理解,讓反送中作為我們理解台港社會的動力的地方。同時,它也是給願意思考的人們,尤其是年輕的心靈們,一個安全的,可以接納各式各樣差異的,可以自由的發表想法與表現自己的地方。

我可以說,每次我只要過得很差的時候,只要想到撐到星期四就可以見到港研的大家,就會再度充滿期盼,覺得不論如何,谷底都不會是永遠,因為我有你們,有可以接納各式各樣差異與想法的你們。

我要感謝一起撐起社團的每一個人。沒有你們,這個社團就不會存在。我真的很期待在2021年,我們會一起讀更多書,喝更多的酒,然後讓我們彼此相知、相息,在這混亂的世界中保持思考,保持愛。

這一年,我終於穩下來之後,重新起步。如果說 2020 我會想到什麼,我會想到在長興街男七外面跟社會系的朋友們談人生與理想到半夜;想到在暴雨中還要被學校趕走的社團博覽會;想到港研在一個禮拜內壓力爆棚辦了沈旭暉老師的講座;想到港研從咖啡廳到小樹屋到酒吧的十二小時談話馬拉松;想到週二中午總是在辛亥路側門聊天捨不得去吃飯;想到那條長長長長的羅斯福路一路走到台大的那個晚上。

我希望,2020 是谷底反彈的一年。是我在20歲,斷然放下青春的幻想,真實面對人生的一年。18, 19年的打掉重練,是為了在今年一塊一塊重新拾起,往社會學的路途邁進,也是往一個更真誠的自己的路上走。

我希望在2021年,港研可以繼續蓬勃,辦更多的讀書會,繼續探討香港社會的不同議題。對於自己,我希望除了在學術上有所成長外,也可以更坦然的接受別人的善意,好好跟這世界交流,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可愛的社會系轉系轉學生們的聖誕交換廢物聚餐
港研挺同志!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