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的Medium文章數也破百了。回顧自己寫作的歷程,也覺得可以好好梳理、跟讀者朋友們分享。
「請你不斷的寫、不斷不斷的寫」
國中的時候是人渣文本周偉航老師的忠實粉絲。記得國三的時候,輔導課職涯探索有一項作業是要訪問一位大人,了解他的職業。我當時就寫了email詢問了周老師,他非常用心的回了我。
我翻了當時的email。當時我問的其中一個問題是:「您認為這一行在15年後的發展潛力」。他回答我「專欄作家的型態會不斷轉變,無法預測將來。但機會越來越多就是,人人都可以成為某一方面的寫手」。而另一個影響我非常深的回答則是我問他給對想進這一行的後輩的建議。
他說:「至於專欄作家,就請你不斷的寫、不斷不斷的寫,寫到一百萬字應該就會有點小成就了。但別忘了放上網給人罵一罵。」不過當時的我,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記成十萬字,想說不是那麼難,就一直覺得自己終有一天一定寫得到的。(一百萬字真的是為了寫這篇翻了當初的email才發現,哇,原來是一百萬不是十萬)
我想書寫公共議題,真的是受到周老師的部落格啟蒙。以前他每篇文章我至少都看過三、四次。覺得他能夠把議題寫的詼諧輕鬆又淺顯易懂,就覺得好佩服。(雖然我現在也不是走這個風格)。可是終究是一個很棒的模範吧。
「寫完一本,就可以換下一本」
高中的時候念語文資優班,一開學國文老師就送我們一人一本誠品的札記本。她鼓勵我們寫日記,事實上,一開始寫札記是作業,但是沒有人能在繁重的課業下有時間寫札記。只有我因為是個習慣很早很早就開始做功課的學生,因此硬是找到了時間寫札記。
剛剛升上高中,是一個心思很敏感、很浪漫的年紀。有很多很多的心事,與心愛的心疼的人,都一一手寫在札記本上。也是從那時開始,就有記錄生活的習慣。那時候一個學期寫完一本,都會充滿喜悅的跟老師換一本不同顏色的札記。後來,全班就只剩我一個人保留寫札記的習慣。
回到同人文的世界
在小六、國一的時候,我曾經寫過一些短篇同人文。但是當時文筆尚為稚嫩,更重要的是,打字非常慢,所以不論是結構或是內容都非常幼稚。後來開始關注公共議題後,就離開同人圈了。
高二升高三的苦悶暑假,我的愛劇Cold blue緊急救命突然時隔八年出了第三季,我如獲至寶的不斷重播。重播之後仍意猶未盡,就想起小時候的樂園 — 百度貼吧。我在Cold Blue吧上連載了一篇名叫光芒的中篇小說。
當時高三,我常常五點半起來,早上先打一千字再去上學,晚自習回家之後再看看自己的稿,上貼吧發文。就這樣在學測進逼的狀況,連載了三個月,完成六萬字的作品。每天下課、休息時間都在構思情節,或許也是苦悶考試生涯的暫時解脫吧。
現在回想,我確實不是寫小說的料。但是我很感謝當時的同人圈子很包容,還讓我交到不少朋友,若停更幾天也會有朋友來催文,令我能夠一直寫下去。雖然對於Cold Blue的著迷在學測後就淡了,但是這個經驗讓我察覺到自己其實很能寫,若是堅持的話,產量超乎自己的想像。也讓我開始從手寫轉換到打字的世界。
成為Medium作者
寫Medium的過程其實講過很多遍了。那時候在香港剛剛開始用文字思考與批判的時候,都是在臉書發長文。是一天有個學長在我的文底下留言說感覺我可以辦一個Medium,我還傻傻的問他Medium是什麼。一查之後深深被Medium的排版吸引,就決定要把文章搬過來了。
在那段鬱悶的時間裡,寫作是很棒的抒發,也是審視自己想法,使自己成長的方式。我主要寫過的系列就是性別、香港留學、波蘭回憶、熱線經驗、講座分享(但是我已經很久沒去聽講座了)、留港回流這些。
不善排版的我在寫作近一年過程稍稍開始對排版有概念。對於一篇完整的文章的結構也拿捏得更好。我覺得自己進步很多。
不過也是會有覺得可惜的地方啦。雖然說是寫給自己開心,但是在Medium的統計數據中始終點閱率沒有顯著的成長。好像寫的文章還是出不了認識的人的圈子。有時候看到別人幾千、幾萬粉也都會很羨慕。雖然知道自己寫的東西是想要給一個很特定客群的人看的,但心中脆弱的時候還是南面會心急吧。
希望在未來的一年,可以讓更多會對我的文章感興趣的潛在讀者知道我這隻帳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