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我跟三位台大的同學發起了讀書會,帶領九個高中生一起讀梁啟智博士的香港第一課這本書。在這五週的時間,我觀察反送中事件對台灣高中生的影響,從主要關心平權議題到關心中國因素與國族議題。也聽到他們對於自己世代的擔憂。這一系列讀書會,不只是培養略懂香港政治的台灣青少年,更是把充滿動能的這一群人聚集、相識,互相理解、共同成長。
台灣青少年對於反送中的高關注
反送中期間,台灣高中生對於香港的社會運動非常的關注。網路上有高中生聲援香港的影片、高中合唱比賽有班級用注音符號學會了願榮光歸香港、在教室做起了連儂牆。在個人層面,也有學生擔任撐港大遊行的志工,或甚至親身前往香港的抗議現場。
許多高中生提到,關心反送中,是他們與同學們的共同經驗。參與的同學Ryan在第一堂讀書會就提到他從小五太陽花學運的時候開始關注議題,不過就一直覺得自己是異數。他說,在反送中的時候「身邊政治冷感的同學開始專注議題。平常沒有關注的同學也都有在限動上表態我就覺得,天啊!世界有救了!」
因為反送中在高中校園的高討論熱度,讓我十分好奇,反送中所帶來的熱情與憤怒,如何影響這群在太陽花學運發生時還是小學生的青少年,以及反送中是否啟蒙了新的政治世代。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高中生在深度了解香港議題的資源很少,因此經常抱著困惑而無從深入理解。
因此,在風波稍歇、狂熱減退的今日,我跟台大的同學為中學生辦了理解香港政治與社會的香港第一課讀書會。在報名表單中,同學們提及想要透過對於香港的心疼與痛心,也希望香港議題更了解中國,以幫助台灣。同學們特別提到了對於媒體、社會意識的重視,以及對元朗事件的憤怒。
反送中改變了什麼?不只關注平權議題,更開始重視台灣價值
參與的同學之中,大部分本身就有在關注社會議題。其中同學主要關注的議題是性別議題,也有國際人權、教育改革等社會議題。只有兩位同學直接表明自己主要的議題關懷是國族議題、台灣主權。我認為他們的議題關注傾向,反應著要在後太陽花的世代,從婚姻平權開始走上街頭、進行社會溝通的獨特議題關懷。
雖然不少參與的高中生們提到當時身為小學生的他們受到了太陽花啟蒙,可見太陽花影響之大。不過多數人第一次走上街頭,是婚姻平權與同志大遊行。也有些人是受到激烈的市長與公投選舉啟發的。因此,他們特別重視社會溝通以及教育的力量。我認為跟公投的時候,同志運動的婚權小蜜蜂、以及踏出同溫層的論述有關。所以他們本身比起激烈的、對立式的反抗,更偏向注重溫柔同理,接納多元。不過有時也會因此與國防外交,傳統上的「硬核」議題保持距離,也傾向從生活中的微觀角度切入與分析議題。
去年反送中影響了這樣的傾向。高中生透過臉書跟Instagram關注到反送中的議題。18、19歲的學生主要看新聞來自網路媒體的臉書發文,例如立場新聞跟端傳媒。他們也會經常觀看直播。而對於15、16歲剛上高一的學生的資訊來源通常是Instagram的帳號,有一些關注香港議題的台灣人製作的圖文資訊。而對參與者來說,傳統電視新聞是上一代的產物,平時也很少透過電視新聞了解反送中。甚至,他們普遍對於傳統媒體是不信任的。例如高一的冠晴就說:「香港發生很多事,比如說,很多人被抓、被消失。我覺得很多台灣新聞都不會報,所以自己會追Instagram帳號,才能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許多人都認為傳統媒體都是篩選過,而網路媒體更能呈現出真相。
因此,這群人是高度倚賴科技、注重溝通與多元性的。不過,他們並沒有因此有對於暴力的道德潔癖,而是非常同情反送中運動,也能夠理解抗爭者使用的暴力。看到反送中抗爭者所受的的國家暴力,他們認為,在極端不對等的狀態下,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受威脅的時候可以使用暴力。一位同學說:「香港示威者的暴力是對威權用肉身做最後的抵抗」。反送中的暴力,遠超出這一代婚姻平權運動長大的學生的想像範圍。
「反送中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暴力 。我在歷史課本上看到的,像是文革、天安門,都只是文字上看到的事件,但是反送中對我來說很真實」- Evan, 17歲
「整個六月,我每晚都在看直播,一直看、一直哭。直到七月初要考試前一天都還在看他們衝進立法會」- 泊瑋, 19歲
暴力影像引起的情感非常真實且有力量。這樣的情感連結帶來了很大的動能,這樣的動能或許對轉變香港的情況無濟於事。他們普遍對於香港的狀況是充滿心疼、難過,甚至陷入好一陣子的悲傷。他們對香港是絕望的,而經過讀書會之後,他們更證實了自己的絕望是制度性的。他們看到香港跟台灣非常不同,而「台港共同體」雖然是重要的精神象徵,因為台灣跟香港同樣面臨中國威脅,但是台港在體制上畢竟是不同的兩處地方。台灣能做的,只能夠在遠端支持飄洋過海的港人,而無從影響局勢。
但是高中生們被香港人的精神感動,依然盡自己的力聲援香港議題。而他們選擇把這樣情感帶來的熱血發揮在另一方面,也就是重新反思台灣的國族認同。
在過去,台灣的國族認同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那麼核心的議題。甚至在這樣天生反威權、注重自由的一代,國族議題反而好像是排外的、不多元的。在香港反送中之後,他們開始關心台灣的主權,因為他們意識到台灣主權的獨立是保有現在自由生活的最大前提。
「反送中是一個國際議題。我覺得台灣要關注的議題不只是島內了,而是站在國際層面,串連國際防線,才會有力量。 因為統獨的敵人就是中共,而我認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以前沒有機會跟動力了解共產黨,經過這次活動,更想要認識中國共產黨。」- 泊瑋, 19歲
「這個議題是對我來說一個開始。我本來就有關心一些社會議題,但這次從根源、歷史、形成過程都看了詳盡的報導。這次我感受到了危機意識,我們原本以為以今離我們很遠的東西,居然可以這麼快出現在我們面前。對我來說反送中是一個起點,嚷我找到關注議題的意義。告訴我們,政治可以是活生生的事情,而社會運動真的可以為社會作出改變。即使改變的不是制度,在參與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改變我們自己。」 — Luis,17歲。
經過反送中,他們更加了解香港,也更願意守護台灣。他們開始看更多有關中國、台灣主權相關的資料與新聞,並且相信這跟我們的自由息息相關。
反送中後,青少年對於自己世代的看法
在反送中過後,有些人看到的是台灣意識高漲,對於台灣的未來變得較為樂觀。
「雖然學校還是很保守,同學也還是不談政治。可是反送中運動過後,跟我一起參加國際舞蹈比賽的同學們開始不想使用中華台北,希望可以使用台灣的名字。也會覺得不能用自己的國旗很可憐。所以我感受到越來越多朋友認同台灣。所以對於台灣認同比較不焦慮,也覺得我們會是改變的可能。」- 冠晴, 15歲
但是也有其他的同學提到對於自己同輩的社會參與,抱持憂心的態度。有些學生擔憂,自己以及自己的同齡人在台灣若遇到跟香港一樣的挑戰的話,無法一樣勇敢的站出來。對台灣高中生來說,香港同齡人是勇氣與高貴的象徵。
「我覺得台灣人跟香港人的民族性不同。覺得香港人想做一件事情,一定可以做到,就好像魚蛋革命跟反送中一樣。但我覺得台灣人是做不到的。因此,我想當精神上的香港人」。 — Naomi, 17歲
令一方面,也有人也擔心反送中帶給青少年的的議題啟蒙只是曇花一現,沒辦法把大部分的憤怒與熱情轉移到其他重要的台灣政治社會議題。他們認為社群媒體文化與閱讀能力下降都是令他們擔心的原因。
「太陽花運動後,產生了社運世代的問題。前幾屆國高中生遇到三一八,那代人很關注時事議題。但是這一兩屆的學生都用Instagram。Instagram是很點對點的社群軟體,不像臉書可以貼文留言、議題推廣也比較方便。因此,有意義的社會討論很難展開。」- Ryan, 18歲
「所謂公民意識的開啟只是第一步,之後還需要論述能力、邏輯建立,夠有風度、夠有耐心。這幾年出生的人沒有大量閱讀的習慣,可是如果沒辦法接受一些比較不好看的文章或深入報導,想要去深入的努力會有落差,轉化成實踐也會有落差。對純粹意識的啟蒙持一個保留的態度,因為純粹的熱血只會是一種青春期的浪漫而已。」- Luis, 18歲
這些高中生們對於社會參與的想像,反而沒有被香港的論述影響太深。體制外、甚至暴力抗爭對他們來說,還是彼岸香港的事情,十分遙遠。他們抱持著從婚姻平權運動以來的教育與溝通的決心與習慣,希望以同樣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想法,推動台灣的主體性。
他們在臉書、在Instagram發文,希望可以促進跟同儕的討論。有一些同學說將來對於自己在乎的議題,也會多加站出來、上街遊行。在這場讀書會後,更有兩位師大附中的同學準備在班上帶同學了解香港的讀書會,讀年代小說‧記住香港跟傘裡傘外。好幾位同學提到將來也想要辦不同主題的讀書會,創造多一些友善、自在的討論空間。
他們有些迷惘、擔憂,擔心在歲月靜好的日子長大的世代,沒有辦法守護社會重要的價值。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做的,就是多溝通、討論、希望深化自己的知識,也帶著身邊的人一起學習。而看著他們閃閃發亮的眼神,我們相信他們會長出自己強大的能量的。
讀書會作為社會參與 — 不只是知識,更是尋找夥伴
帶了五週的讀書會,十幾個年輕的生命聚集在一處。討論香港的政治制度與困境,不只是提供新聞報導以外的知識,也是同學們跟家人、朋友解釋香港議題時,重要的論述基礎。讀書會文本精讀的訓練、跟延伸議題的討論,也拓寬了高中生們對於閱讀與討論的想像。在高中生擔憂公共討論品質下降、閱讀習慣減少的今日,回到最傳統的面對面討論,也許是重啟一個世代的深度關懷的開始。
而在我跟參與同學們的心目中,看到其他也在為自由努力的同伴跟學長姐們,是影響更深遠的。
「我很慶幸這場讀書會沒有苟於同哀,或無盡的絕望與激憤,反而談到了許多對人性面、社會面正向的思維。這讓我看待社會現象有了進一步的勇氣」。 — Luis, 18歲
「我覺得你們很勇敢,勇敢的令人心疼,也覺得,好多好多事情,都是出自於無奈。我選擇的路,並不是一眼望穿,也不令人踏實放心,可我會不斷向前。因為你們也是這樣的。我真的好喜歡你們,你們的思想、言論,都是自由且負責的」。 — Sophia, 15歲
Sophia 的話,也是我想跟所有為了自由的信念奮鬥的夥伴說的話。我們,都會不斷向前。
或許,在台灣的我們對於反送中能做的只有透過暸解與記住真相。不過,反送中的那些影像與情緒經驗已經刻在台灣青少年的記憶中。縱使有他們對自己世代的批判與懷疑,反送中的那些銘刻是他們不斷試圖去影響其他生命,把自由民主的信念傳播給更多人的決心。反送中對台灣的影響,雖不是革命性的,卻是細水長流的,培養了年輕的、充滿決心與理想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