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同志電影的今日與明日- 講座分享與心得

陳薇安
4 min readJul 15, 2019

--

昨天在熱線聽了陳穎跟波昂刺刺的講座台港同志電影的今日與明日。整場講座多在談台港同志電影的歷史脈絡,以及一些特定電影的重要性。不過在這一篇文章,我想要梳理一下昨天講座談到的一些議題。

電影可以如何真實地呈現同志的樣貌

早期以同志為主角的電影,幾乎都是沒有好結局的。這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基於影視作品不該鼓勵同性戀的觀念,所以不能夠讓同志主角有好的結局。另一種看法,則是對這樣的劇本抱著較為寬容的態度,認為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同志角色很難有好的結局,所以角色死去其實就是最美、最好的結局。

這樣描繪同志的方式,自然使很多所謂「同志」電影其實是不受同志喜歡的。但是,在今日的正向描繪同志生活的電影,像是Love Simon,也被批評淡化了同志所遇到的困難、歧視與社會排擠。

這讓我自己想到以前看跟寫BL小說的時候,結局都會把主角寫死,或是看到Happy Ending的時候其實會覺得故事變難看了。雖然也不排除可能是寫快樂結局的人的文筆問題,但我覺得在當時還很小(十二、三歲)的我的心中,我無法想像一個快樂的,受到接納的同志的感情。我覺得,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裡很令人難過的一件事。

當然BL作品是最不能真實呈現同志樣貌的流行文化之一。我覺得BL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將同性情慾極端的浪漫化,而忽略真實生活、同志文化以及物質面的考量。但是我覺得在同婚已經通過的今日,不特別強調同志身份的浪漫或苦情,而是將同志的生活就像所有人的生活中遇到的快樂與挑戰,在作品中呈現出來。或是在下一段會談到的同志電影的議題化,應該會是比較真正為同志而做的同志/酷兒電影。

同志電影的議題化

主講人在講座中也提到近年來的同志電影有議題化的趨勢。也就是說,電影不只想要說一個好故事,還想要帶著觀眾一起探討一些議題。例如說台灣近年的阿莉芙談了原住民同志的議題,或是香港的翠絲跟女人就是女人呈現跨性別的生活。

主講人陳穎說她其實覺得翠絲這部片的野心太大,試圖觸及太多的面向,反而讓這一部片像一本性別研究關於跨性別的教科書。雖然主講人沒有評論女人就是女人這部電影,但我覺得女人就是女人的議題性更強。女人這部片的劇情並不是很複雜,甚至可以說蠻好預料的。甚至在一些劇情的轉折上我覺得不太自然。但是它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兩位跨性別女主角都是由跨性別演員出演,監視也是由跨性別女性擔任。順帶一提,我覺得演趙凌風的Tomo Kelly很好看!希望她之後可以有更多作品。

我覺得這樣看下來,女人就是一部試圖在性別多元與平權上做出一些改變的嘗試。雖然有些人會覺得這樣的電影比較無聊,但是我覺得偶爾有這樣的作品,對想要了解不同議題的人是一種很好的管道。

台港同志電影的今日與明日

今日的樣貌,都是由許許多多的昨日累積而成。今日的同志電影,也絕非是過去同志電影的總和,還有同志運動的努力,以及整體社會氛圍的改變。台灣在國產同志電影的低潮之後,拍出了是誰愛上他的; 香港在中國市場的壓力下依然有一直堅守的獨立製片,拍出了翠絲。或許這股同志電影議題化的風潮會持續,或許編劇與導演們會有新的創舉。

不論如何,都希望同志電影跟同志運動,都可以有更好的明日啊。

2002年的藍色大門,是一部以師大附中為背景的同志青春電影。也是當年進到附中對青春的想像啊。(圖片來源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movie/16248?atcr=08265a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