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社會是什麼
共生社會,是一個接納不同身心狀況與需求的多元性的社會。在現今的工業社會,人的價值是以生產力衡量的。也就是說,沒有生產力的小孩、老人與障礙者,被當作比較不完整的一群人,需要被照顧與保護。同時。但是一個共生社會可以讓不同身心狀態的人的需求都被照顧,同時滿足他們的尊嚴、主體性以及參與公共事務的願望。
為什麼需要共生社會
共生社會乍聽起來,似乎只對處於社會邊緣位置的弱勢者有好處。但事實上,創造一個共生社會,也是為自己打造一個更宜居的社會。因為即使今日的我們擁有健康、財富與資源,我們也終有一天會老化、會失去生產力。到時,我相信我們也會希望可以被尊重,被當作一個有思想與渴望的人來看待,而非一個需要被照顧的客體。
再者,就算我們的生活看起來一帆風順,其實我們誰的心中沒有傷呢?或許這個傷痕是來自家庭背景,或許是性格上無法被包容的一面,或許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到痛苦,或許我們受到了性別的歧視。一個共生社會,讓我們不論身心畸零的一面,都能被接納,並得到支持。
醫療的共生可能
共生社會,並不以追求最大利益為依歸,而是希望可以互相照護不同需求的人。在當代工業社會,老化被看作是一種疾病、是必須以醫療與科技阻止的異常。因此,各種侵入性的醫療程序,以及人工配方的食品諸如亞培安素似乎成為了公式化的處理方式。但是這樣的方式,卻本著醫療中心的觀點,忽視了長輩本人的渴望與生命品質。
就以食物為例,雖然化學合成的亞培安素似乎可以提供一個人生存所需的營養,但是「吃」作為生活的一環的體驗與權利卻被剝奪了。更甚者,其實每一個有吞嚥困難的障礙者,困難的程度都不同。有些人其實仍有部分的咀嚼功能,有些人則適合用舌頭壓碎就可以嚥下的食物。但是現代的醫學卻無法顧及人想要依靠自己力量進食以及品嚐食物的渴望,也無法顧及每個人狀態的差異性。
因此,日本的微笑照護餐,就顧及了障礙者食的需求,依照不同的吞嚥障礙程度分成八級,並且兼顧照護者處理的容易性以及食物的風味。同時,也有不同的研發者推出價格合宜可負擔的照護餐,就是希望食的權利可以普及到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讓生命品質不是少數人的特權。
教育的共生可能
除了失能者,孩童的權利與尊嚴也在我們的社會經常被忽略。在當代社會,孩童不被認為是完整的人。因此,許多成人還是用嚴厲管教與羞辱的方式管教孩童。但其實有一種可能,就是孩童跟我們一樣是充滿感受、人性與創造力的人,只是他們的經驗不足,表達的方式跟成人不同罷了。創辦育兒合作社的諶淑婷,就跟幾位母親輪流當講師,脫離不友善的主流體系,帶著孩子去探索城市,不論是參觀科教館、植物園,還是親近自然游泳、耕作,都秉持著「不打、不罵、不威脅」的溫柔理念,與孩子一同生活與學習。在這樣的方式,母親們可以共同扶養小孩,減輕育兒的負擔,孩子也能在一個尊重他們的環境裡安心成長。
小結
共生社會要建構的,是不同於傳統社會的支持系統,支持每一種樣態與需求的人,其中也包含我們自己。本文的例子反映了,不論是在醫療或是教育上,一個更平等、更有尊嚴的社會都是可能的。不同於當代社會,共生社會透過同理與社群的支持運作,而我們都能夠從自身開始,成為共生社會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