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m a nasty woman unconference心得(上)– about “unconference”

陳薇安
4 min readMar 9, 2019

--

在談今天的收穫之前我想先談談unconference作為一種活動形式,以及分析它的一些優點。

_

Unconference有時翻作非會議或非典型會議。它的特色就是沒有既定的議程或是講者,參與者可以討論自己想聽的議題,所以每個人都可能是講師。

以今天的活動為例,今天的活動在一個很舒服的場地舉行,有沙發跟茶點。一開始參加者先講自己對今天活動的期望,待主持人記下之後,我們就分成小組自我介紹,討論。

下午的活動則是我們針對早上說的想聽的講題分類底下,用便利貼寫上自己想更深入討論的問題,或是我們覺得可能的解方。主持人再依照這些把整個unconference分成三個子主題– 對抗性別刻板印象/二分法,溝通與行動策略以及立法及政策促進。與會者可以自由選擇想要參加哪一個主題,也可以自由地移動。最後,每組再跟全部人分享討論的結果。

_

我覺得今天的活動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努力做一個友善所有人的環境。不論是語言選擇上,討論方式上,或是整個活動安排,都充滿著包容的努力。比如說,早上也有帶著小小孩來的參與者,討論時間,小孩就在沙發上爬來爬去,或坐在地上跟爸爸玩玩具,都顯得十分自然。或是對我更切身的是語言上是中英文併用,所以我難得在香港有可以參加討論式活動的機會(但是我還是每次都會因為要大家配合我說英文或普通話感到很虧欠…但這可以之後專文談這種心情)。

我想談談幾點我在今天活動設計上最有收穫的地方

1. 自我介紹:自我介紹往往很容易是一個活動中容易尷尬的場面。有可能每個人都草草帶過,便開始大眼瞪小眼。更不樂見的情況是每個人還是只用正在做的工作或學校等等標籤介紹自己,結果又形成另一種形式的階層,而無法讓每個與會者真正以一個「人」來認識對方。(這可能對一些人還好,但是對我非常非常重要。我對這種知識或權利的不對等很敏感,比如說我在學長姐面前都不太敢發表意見,更不用說這種對所有人開放,大部分人都已經在性別的某個領域耕耘的活動)。所以這次unconference的自我介紹是讓參與者從40張圖片中挑出一個最能代表自己的圖片,然後跟其他組員說為什麼這張圖最能代表自己。如此,每個人就可以多分享自己想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受限於制式的自我介紹。第二個環節是要所有組員找到他們面對的共同困境,而這些困境,就會是下午討論的主題。但我覺得這個環節更使我欣賞的含義在於讓原先不認識的人能夠從心裡感到與其他人產生連結,站在同一陣線的支持感。

2. 用畫圖描述心中的完美世界:在進入議題討論的環節之前,每一組要畫一張圖,說明何謂心中的美好世界。我非常欣賞畫圖這個傳達方式。圖的好處不止在於淺顯易懂,可以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文字(或簡報式)的表達能力其實與一個人所受過的學術訓練多寡有關。但是我覺得想法的傳達,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的表達方式與能力,導致只有一些意見被聽到,另一些則由於效率考量或是沒有自信而被忽略。換句話說,在畫筆前,我們都是平等的,因為我們的文字是升學系統的載具,但畫圖還沒被囊括進去,依然是自由的。

3. 議題討論:我覺得自由討論的方式可以讓我聽到更多我想聽的主題。每一個人都很專注地討論自己那一組的議題。可以自由移動的設計,也讓參加者不會因為「選錯組」而感到無聊,或無法融入。

_

我今天的感受:

其實今天早上去的時候是非常緊張的。我去之前就有猜想到我應該是年紀最小,專業知識與經驗最少的參加者。其實上大學之後我就常逼自己去參加這樣的活動,但是每一次都很緊張,都想說自己在旁邊安安靜靜聽就好了,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聽我講話。每一次發言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是不是又說了理所當然的廢話,或是我講話是不是有什麼說錯的地方,會不會被誰批評。如果是廣東話的活動我的壓力就更大的,處於知識與語言上的雙重弱勢。

但是今天的活動讓我覺得我作為一個參加者,我是被重視的。雖然我還是沒有說很多話,或寫很多便利貼,但我並不會感受到我被排除在外。

我希望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在台灣辦unconference的活動。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到unconference的有趣與包容性。說不定,說不定可以從最重視議事規則的模聯圈中,投下一枚震撼彈。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