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台北兩天了,很多想法才慢慢沈澱。我很感謝當初跟子喬說我對人本的實踐很有興趣時,子喬就介紹我到暑期營隊幫忙的機會。這次擔任的機動組的任務,主要負責環境整理、煮點心等工作。但實際到了現場之後,發現還是有很多與小孩互動的機會,負責寢室哄睡、協助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一起去戶外教學、一起玩等等。好感謝營隊的其他大人們,跟我討論各種處理事情遇到的困難,也毫不藏私的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看法,照顧我這個新手。
小孩們晚上常常想家、睡不著。我晚上的時候也會想家,想我平常過的「一般的大人生活」,只要顧好自己就好、讀書、工作、去咖啡廳、聊天。但我也很高興自己接受了這次挑戰,做了一件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我沒有想過會這麼困難。我以為有波蘭的國際志工經驗、ICL的遠距教學,還有小學生的家教經驗,陪伴小孩不會太過困難。但是我從來沒有陪伴小孩生活的經驗,而人本森林育又是一個讓小孩開心的玩,而不是要灌輸某種主題性知識為目的的營隊,就跟我以教學為主的經驗十分不同。另一方面,雖然這次的營隊年紀是小一到小六,但是其實以大班升小一、小一升小二的低年級小孩為主,而這也是一個我完全沒有接觸過、也不是特別有興趣陪伴的年紀。
我發現我的長處是能夠把小孩當作同儕一樣對話、聆聽他們的想法、夢想與煩惱。我把他們當作還有一些事情不知道,但是也有獨特觀點的同儕。在面對孩子們的衝突時,我也傾向去找到他們的需要(或在當場我的思考模式更像找出他們的訴求),然後跟雙方溝通之後,幫助他們找到各種解決或妥協的方案。其實我覺得跟同輩之間的人際互動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小孩的表達有時候很不清楚,需要有一個人陪他整理,或是猜他的想法。
當然,也是這樣的特性,讓我跟大孩子處的比較好,跟小小孩就比較沒有辦法溝通。我喜歡聽小小孩在乎的事情,比如說喜歡的動物、或是有關交通工具的知識。我也喜歡把小孩背起來玩。但是整體而言,我還是不太知道小小孩如何思考。
以下是幾個主題的反思,可能會分成幾篇來發。
1. Unstructured Time
我從小就是人本教育札記的忠實讀者,所以也一直都認同小孩的時間不該被塞滿(嗚嗚但是看到我自己的時間規劃就覺得QQ 我好累)。我很認同森林育為小孩留下了很長的自由時間。我認為這是小孩開心的玩、能夠有自己的社交活動的時間。比如說吃飯時間也十分的長,有一個半小時。而要什麼時候吃,玩完再吃,或是吃完再玩都是小孩自己決定。
我想,如果我還是小孩,我一定會很愛這個營隊。但是作為大人,我覺得真的是在給小孩自由的同時,大人會非常的累。最基本的是:可能是因為我跟其他機動組員要負責廚房工作(午晚餐是廚師煮,其他早餐、點心、打飯、收拾)是我們負責,這代表我們至少要顧著打飯區一個半小時,而且還要照顧各種需求。隨時會有人走進來,抱怨果醬沒了或是吐司烤的不脆之類的問題,其實蠻煩的。要知道我平常是因爲懶所以不吃要削皮或吐子的水果,最喜歡吃的正餐是水餃因為很好弄的懶人呀。
但我覺得最困擾的是,當自由時間變得很多,衝突與危險也可能變多。小孩會在自由時間發生各種人際衝突。例如這次營隊我最受不了,甚至有些憤怒的就是有大孩子組織小孩子,給予他們各種階級制度,並且操弄排擠,甚至操弄小孩子之間發生肢體衝突。營隊工作人員需要花費極大的心力來處理這些複雜的問題,而即使用心處理之後,在隔天的自由時間,在男生寢室還是會有新的問題。
我就在想,如果所有的時間,都是安排好的活動或課程,會不會這種我道德上完全無法接受的操弄行為就比較不會發生、或是發展的這麼迅速?我察覺到我的情緒非常憤怒,雖然我知道即使沒有自由時間,這些狀況還是可能會發生,但是我的憤怒影響我的判斷。
而我也知道,除了這樣的營隊,還是有很多孩子在這些自由時間得到了很多解放的自由。打球、下棋、玩盪鞦韆、玩沙、玩單槓、把宿舍做成秘密基地,這些都是我最愛的事情。如果說處理小孩之間的階級制與權力操弄是一股隨時會飄過來的陰霾,那麼跟其他小孩,尤其是大女孩們一起玩,就是夏日的晴空,有種好久不見的活在當下的感覺。
我覺得好矛盾。我知道有些小孩會不斷的侵犯大人、其他小孩的界線,甚至操控其他小孩,多半是源自家庭的因素。我會希望在這樣的營隊能帶給他一些正向的能量與經驗。可是我又覺得其他被操控的小孩很可憐,畢竟他們也是參加營隊,想要獲得開心的時光呀!沒有人應該被那樣對待!所以我有點不知道要怎麼辦,不管是對於要不要篩選參加的小孩之類的事情,或是如何去處理大量的自由時間,我不確定自己怎麼想。
我想到以前最討厭的處罰就是不准下課。我以前覺得這根本是侵害我們的權利的行為,因為我去學校主要就是為了下課時間。可是我在處理了一堆混亂之後,我覺得就算我還是很不認同不准下課的處罰,但我看出它可以省多少事情。
第三個有趣的觀察就是小孩,尤其是小女生,常常跑來跟我說「好無聊喔」。對我來說,這麼多的自由時間簡直是夢寐以求。我自己處理完廚房的事,只要還有力氣,一定是衝去遊戲場跟小孩一起玩、打球,或是找其他大人聊天。我就發現那個「好無聊喔」,對我來說是有點震驚的。我猜想,那是不是一種希望我可以多關注他們的表現?或是小孩們平常的時間真的排得太滿,所以當他們有好多好多時間可以開心的玩,反而不知道要怎麼玩?
2. 旅遊
在營隊的第三天,有戶外教學的行程。活動員有規劃幾個景點,小孩可以自己選擇要參加哪一團。我協助的是活動員 Wiwi 帶的台北偶戲館的行程。我從Wiwi 身上學到很多,她是資深的安親班老師。我看到她怎麼堅定的跟小孩溝通,維持營隊的原則,但又能讓小孩們玩得開心。我們這個行程人數很少,只有四個小孩,兩個高年級女生,一個一年級的小男生跟一個二年級的小女生。
那天的戶外教學我自己也玩得超開心,找到小時候出去玩的感覺。有三個小孩們都帶了自己的手帳來搜集捷運站跟景點的印章。他們看到什麼互動式的遊戲都會很認真的玩,看到公園就開心,想要玩遊樂器材跟鬼抓人。小朋友連搭捷運都好開心,張著充滿觀察力的眼睛,問了好多好多問題。
我想起來原來旅遊就該是這樣的呀。重點不是景點有多特別或多壯觀、多有知識性,而是在不熟悉的環境打開好奇的眼睛,不斷的去問問題,去珍惜所看到的一切。這是就是人本的旅遊方式,也是我一直很珍惜也很重視的原則。
我希望在往後不管是帶著小孩們,或是自己、與家人一起、與朋友一起的出遊,都能記得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