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爲緬甸祈福活動小記 — 奶茶聯盟作為動員力量?

陳薇安
Mar 28, 2021

--

今日祈福活動是由 University -Youth Prayer Committee 所舉辦。現場約有過千名群眾參與,其中多數是在台緬甸人。

這次主辦單位的人們多是大學生,我在現場與一位志工聊天,他說他是在台灣讀書的大學生,從先修班開始已經在台灣第六年了。在緬甸學生的臉書群組裡面看到今天的活動的資訊,就過來幫忙。他很希望可以有更多人關注緬甸的鎮壓,因為在緬甸的網路很不穩定,也因為擔心政府肅清的壓力,很多人不敢在社交媒體上面發文,擔心會惹來麻煩,所以在國際間的資訊也不多。

他說,在緬甸,很多人會說:「你不想要有事,就不要去反抗,也叫你的小孩子不要去反抗」, 但其實很多人只是出門買東西,在回家的路上就被射死了。現在緬甸的軍政府會開槍掃射,昨天也有影片是有人在路上騎著摩托車,就被軍政府射死了。

這位緬甸同學希望可以有更多國際聲量關注緬甸,對軍政府加以制裁。但他也嘆口氣說,「唉,但其實軍政府好像也不是很管這些」。

我跟他說,你們辛苦了。他說「我們在台灣能做的也只有這樣了,也不能回去抗爭,只希望能在台灣可以讓國際更知道緬甸發生的事情」。他在向我們解釋緬甸所發生的一切的神情,逐字為我們翻譯大會口號的努力措辭卻又找不到符合他們情緒的翻譯的樣子,都讓我想起好多好多,在理解香港所發生的一切的時候,那些向我耐心解釋的香港人,那種無力、懇切又還是希望能夠做點什麼的樣子。

緬甸比起香港,對於我們台灣人來說更加遙遠。我們可能很少有緬甸朋友、關注緬甸的流行文化,或是看過關於緬甸的新聞。但是在香港抗爭時所出現的「奶茶聯盟」的概念,也就是東亞/東南亞發生民主運動的數國共同追求民主的決心與社會運動的連結,或許是一種關注不同社會抗爭的可能。

我在現場碰到一位在台緬甸學生 Naing Tun。他提出在政府跟聯合國的角色難以反映人民的真正利益,因此各國,尤其是東亞各國的公民社會應該連結起來,表達公民真正對於民主自由追求的共同渴望。他認為「奶茶聯盟」的概念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泰國、緬甸、香港在近年皆發生大型的社會運動,若公民社會可以互相支援,或許會更加強而有力。

在現場舉著香港光時旗的香港同學也說,自己來聲援緬甸的集會舉旗,是因為覺得香港跟緬甸一樣爭取的都是普世人權,都是面對一樣的東西-爭取自由民主。另一位香港同學也說因為看過香港的狀況,覺得緬甸跟香港很像,甚至情況比香港更差,所以過來表達聲援。多位台上的講者,也都提到香港人的反抗如何啟發他們守護民主的決心。

奶茶聯盟究竟可以維持多久,如何面對各國民主運動脈絡的重大差異,克服語言與文化上的問題,皆是一個重大未知數。東亞各國不同的運動策略、對抗目標、歷史進程,比起語言文化相近的阿拉伯之春的快速互相影響,或許無法傳遞的如此快速與相似。而單單基於普世人權價值的聲援,對於真實的社會運動的動員,又顯得不太足夠。因此「奶茶聯盟」的概念作為對於引起各國關注社運民眾的互相關心,或許就如同我今日看到現場的港人或許是有效的,可以喚起運動經驗的共鳴。而各式奶茶聯盟的文宣,或許也有鼓舞運動內部氣氛的作用。但是作為實際的動員手段以及培育政治力量,我認為或許不能夠過於樂觀。

3/28台北自由廣場為緬甸祈福
奶茶聯盟的文宣圖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