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關係與情慾的不同可能(下)- 單偶關係以外的想像

陳薇安
4 min readDec 1, 2019

--

人類學的想像:薩摩亞部落

單偶制以外性與愛,除了在性別極度不平等的一夫多妻制之外,還有別的想像嗎?在米德對不同原始部落的觀察裡面,位於新幾內亞的薩摩亞部落是一個人與人之間十分平和,不起衝突的平和社會。在部落裡,青少年與青少女都可以自由地探索與實踐性。而部落的養育責任也不是由父母完成,而是由整個部落的青少女共同扶養與教導。

雖然薩摩亞的部落必定與今日現代社會十分不同,但是這種性愛自由以及全村共養的方式,確實提供不同的性跟愛的樣態的可能。

在後現代/液態現代今日的親密關係想像

社會學家紀登斯在親密關係的變遷一書就提出了「匯流愛」 的概念。他提出不同於浪漫愛 『匯流愛則是積極的、隨機變化的愛情,因此和「永遠」、「唯一」等浪漫愛情結的特質有點距離。當匯流愛越來越穩固,成為一個真正的現實可能時,尋找一個「特別的人」就越趨微弱,而真正需要的卻越來越是「特別的關係」。匯流愛認為感情的付出和接納必須平等。親愛關係進展到什麼程度,雙方願意向對方坦承本身的關切和需要到什麼程度,匯流愛就能發展到那個程度。』(Giddens, 2001)

多重關係的倡議與實踐在台灣

多重關係雖然在歷史上不是新的概念,但是在被現代社會強烈的污名化之下,人們缺乏可以談論開方或多重關係的管道。在現在的台灣,終於有波栗打開開跟拆框工作室提供一個非污名化的自己人空間,讓人們可以討論、探索與交流非典型關係。但是,還有更多相愛的人與關係,在他們的生活圈裡面難以找到論述的框架與資源,讓他們可以去言說與理解這樣的慾望。因此,在關係裡受挫與陷入自我懷疑,認為不符合主流愛情腳本的自己是否在道德上有所缺陷。

多重關係的保障如何被排除於法律之外

在2011年的多元成家法案中,其中一案就是多人家庭的法案。但是這個法案不只連立法院一讀都沒有進入,更被許多保守團體作為反對同性婚姻的理由。事實上,這個多人家庭的法案,跟今年通過的婚姻平權其實沒什麼關係。婚姻平權的平權,只是兩人單偶排他婚姻的平權。與相愛的人(們)相守一生的權利,還是沒有賦予給非典型關係的實踐者。因此,非典型關係的保障,確實還有一段非常長的路要走,不論是在去污名與社會支持的方面,或使法律與政策的制定方面。

「被」開放的關係?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我想淺談最具爭議性,也最具污名的關係。或許,在性別運動圈內,開放與多重關係對朋友們並不是很難接受的概念。但是,我們該怎麼看待未協商的第三者,也就是「出軌」的情慾呢?

比起雙方約定的開放式關係,所謂的第三者承受了更大的污名。這個污名的存在,從香港大學教授何式凝在立場新聞發表的「我撐黃心穎」一文所受到的攻擊就可以看出來。何式凝認為『大婆看見老公和小三,當然眼火爆,自己條仔對另一條女有這種衝動,是非常難受的一件事情,究竟他心裏面還有沒有我?我們要維護的不單是婚姻的合約, 我們要撲滅的是被挑起的內心的卑微和恐懼!

我說: 「親密關係非常可貴,無論大家看見的是情還是慾,反正就是實實在在的這兩個人當時是有一種默契和相親相愛 …」』

究竟是情感的「默契和相親相愛」比較真實,還是為了抵擋「被挑起的內心的卑微和恐懼」比較真實呢?一紙合約,究竟守住的是道德,還是在不安世界中從看似穩定的關係找到自已價值的一只護身符呢?關係裡的承諾,如果是可以協商的,那在尚未協商的狀況下,給定的腳本必定是世俗的那一套嗎?還是關係裡本來就沒有,也不應有腳本,從我們進入關係的那一刻,就是從零開始協商呢?

小結

我覺得性別所有的相關課程,真的不能只談一些我們必定會同意的議題。不能只談家務勞動、家內金錢分配、職場不平等這些我們都知道,也已有立法與政策配套,只是實行面上或許還有落差的議題。這些討論,完全沒有觸及到那些我們社會中不被質疑的假設。我們該去談論禁忌,談論我們自己文化內的禁忌。該談女性性的愉悅、談青少年/少年/兒童的性、談權力關係裡的性、談不合格的身體、談性愉虐、談色情。這些才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這些也才是在課堂以外難以觸及的問題。

我想像中的大學課堂,應該要去看到我們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去叩問它是如何形成,它造就了誰的利益以及壓抑了誰的利益。去質疑從前認為不能質疑的,解放過去認為不能解放的。唯有如此,社會才有改變的可能,教育也才有其意義。

或許在台大我還沒看到這樣的課程吧。沒關係,路是人走出來的。如果沒有人要談,我想要盡我所能的談。雖然我的知識或許不足,但我想批評也好,建議也好,至少要讓禁忌開始被討論,社會才有變革的可能。

愛情的論述,到底有多少可能?而我們又能如何去探索呢?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