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關係與多重伴侶,在這幾年是逐漸被看到的非典型親密關係形式。開放式關係是指一段伴侶關係的過程容許其他人的介入,而這個介入的程度是雙方可以協商與約定的。可以約定的範圍很廣,例如一個月可以有幾次關係外性行為、關係外性行為的地點可不可以在家裡、可不可以跟關係外的對象有情感的聯繫等等。而多重伴侶則是同時跟多個人發展親密關係,亦即可能同時有兩個或以上的伴侶。
開放與多重關係的實踐者認為,人的愛與情感是流動的。也就是說,愛的總合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目,會隨著分給更多的人而使每一個人受到的愛變少。相反地,正因為人的情感、愛與性的需求是多面的,在不同的親密關係中,每一段關係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
但是單偶關係作為親密關係的預設這件事情,卻鮮少被質疑。在性解放的運動裡,不實踐單偶關係的親密關係,依然局限於非常少數的社群。論述的能見度更是非常的低。而在大眾文化(例如ptt等論壇)裡,雖然挑戰與違背單偶關係的人非常多,但是它並不被視為一種親密關係的形式,而是一種罪惡感的告解或是道德的譴責。
我想在這篇文章裡,討論單偶關係是如何被建構成當代社會的主流,它在今日社會究竟保障以及排除了誰的利益以及是否有扭轉的可能。而我也想提出,如果性別研究希望可以將性去道德化,就不應該避談開放關係,甚至是沒有協商過的「劈腿」作為一種情慾的形式。這裡指的「談」不一定是要表示贊成,但是我認為它們應該被視作真實存在的情感模式被討論與分析,而非視而不見。
單偶關係是如何被建構成當代社會的主流
親密關係在不同的時空脈絡裡面,就有不同的形態。在過去,婚姻跟親密關係是無關的。婚姻是一種經濟上與政治上的安排。直到十九世紀西方以浪漫愛為基礎的婚姻才在資產階級中出現。再藉由大眾文學進入普遍民眾的想像,將婚姻與親族脫鉤。在二十世紀初,再成為解放的新思潮傳入到東亞。
單偶制的存在,必定有它的時空因素。在過去的性別研究的討論裡,有許多不同的解讀。這些解讀提出的成因雖然不同,卻都指向,單偶制絕非某種生物上的必然,或是個人情感的保障。
1. 單偶制保障了資本主義的再生產結構的穩定
早在七零年代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就提出過,婚姻的目的在於讓女性進入家庭,擔負起滋養勞工,讓勞工維持最低度的基本健康,能夠繼續維持在資本主義體系下的生產勞動。另一方面,女性在資本主義與父權主義的壓迫之下,成為更加可拋棄式的勞工。因為資方可以以女性需照顧家庭為由,給予女性較低的保障與薪資,作為替代男性勞工的選擇。雖然馬克思女性主義後來遭受了單一化女性壓迫的批評,但是在現今的性別結構中,經濟與生產的壓迫,依然是被公認的性別不平等的一個環節。
2. 單偶制提供男人(或較高性階層者)佔有女人(或較低性階層者)的性與勞動的權限
Gayle Rubin在 The Traffic in Women一文中提出,性別與性別分工的二元化,是為了保障一男一女作為最小生產單位的方式,以及女性被作為可交換的禮物以維持社群之間的權力關係的方式。根據李維史陀對三千多個原初部落的觀察,女人被當作禮品,從一個部落交換到另一個,以保持部落之間的和平。女人的男性親屬,擁有其他人,包含女人自己都沒有的,對她的性的所有權。
雖然現在的性別關係遠不同於原初部落,但是單偶制限制弱勢的那方的經濟、性以及情感自由。弱勢的那方在兩人的結盟中,難以找到社會資源協助,並且讓有資源的那方可以得到她的性、滋養以及經濟成果。
3. 社群將照護責任推給家庭
在現在的國家,尤其是福利國家的想像中,對於照護的責任是落在家庭之內的,國家則只負責填補家庭無法支撐或是涵蓋的部分。因此,相對其他親密關係的形式穩定的單偶婚姻制對於國家減輕它的工作有利益。
在下一篇文章,我會談論除了單偶制浪漫愛關係之外,在我們的社會裡,親密關係還有什麼實踐的可能。
相關文章:開放式關係與情慾的不同可能(下):單偶關係以外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