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社會化,是我們學習社會規範的性別角色的過程。而除了家庭、學校與同儕之外,消費文化製造出來的性別,也會加強他們對二元性別的印象,也成為他們學習如何藉就穿對的衣服來「做」性別。
我上網找了一些童裝網站,觀察童裝上面的標語與圖案,發現即使童裝上並沒有正式的強調某種性別的規範,,但是童裝設計的方式、標語所傳達的的意象,都再次強化了性別的分界。
童裝上的標語:內在感受 vs 行動導向
在我看到的童裝中,女孩的童裝經常寫著 “Be Happy”, “Enjoy your life”, “Smile”, “Be Brave”, “Confident”等等,有許多強調內在情緒狀態的文字。或是有很大比例的衣物都是寫著愛,或跟愛有關詞語跟圖像。相對的,男孩的童裝則通常強調某種男孩被鼓勵從事的行動與活動,例如”Adventure”, “Eat, Sleep, Ride, Repeat”。
我覺得這強化了社會對於女性是情感導向的想法。女孩被鼓勵去談論她的情感,或至少她的感受與感情是重要的、可以顯現的。即使是勇敢、自信等等陽剛特質或情緒,也只有被寫在女孩的衣服上,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培力。而對於男孩,勇敢與自信等特質,似乎已經被寫入他們的預設裡面,如果以衣著標語顯示出來,甚至可能是對男子氣概的一種貶損或是不協調。
另一方面,各式各樣有「愛」字樣的衣物與愛心圖案,某方面也塑造了前青春期的女孩對於浪漫關係的嚮往。但是,我覺得浪漫化親密關係不一定是好的,因為其實親密關係想像不該只是局限在浪漫愛之上,另一方面,許多浪漫愛的關係同時也是充滿性別壓迫的。
衣著圖案對於男童的社會化是很行為導向的,直接寫出男孩被鼓勵做的事情。男孩的情緒很少被呈現。男孩的生活被預設為一連串的行為的總和。我覺得陽剛男性難以察覺情緒,以及與自身情緒共處的議題,或許就是從這樣的性別社會化開始的。
童裝的圖案:人 vs 物
我覺得童裝的圖案上差別最大的是女孩的衣服常常會有女孩的圖案。但是人像跟人臉完全沒有出現在男孩的衣著上。男孩的衣著圖案通常是物,例如樂高、車等等,或是動物。
這讓我認為,女性被鼓勵看向人臉,觀察不同的人,以及藉由觀察、與認同不同的女性角色來發展自我的主體意識。因此,她們在人際互動上是被鼓勵,並且有許多參考資源的。而男性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還是以活動導向為主。
結論
我認為這樣的二元性別的強化,對於不同性別都是帶來侷限的。男孩的社會化過程中,缺少情緒的社會化。或另一方面來說,他們所接受的情緒社會化或許就是對於情緒的壓抑。因此,男孩缺少可以面對與處理自身情感的工具。
而對於女孩來說,現在已經被商業化的「女孩力」,也就是鼓勵女孩勇敢、自信的標語衣物越來越多。雖然不免落入消費主義與個人主義,但不可否認的它確實可能給予女孩賦權的效果。但是女孩的衣物設計上,依然是很大程度上非常陰柔的。
在二元性別的界線,男孩的衣物被視為是相對中性的,而女孩的衣物還是被視為專屬女性這樣的單一性別。女孩的能力想像被拓展了,但是能不能有一天女孩的性別氣質想像也能被拓展?女孩也可以不只是有能力的,同時在氣質上、活動選擇上也能不被陰柔的想像限制嗎?
人的模樣可以在性別上更多元,然後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衣物嗎?有可能藉由改變衣物的商業模式,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性別嗎?有可能在替孩子選擇衣物時,透過家庭的力量,給予孩童不同的性別想像嗎?這是我在看了琳瑯滿目的童裝之後,心中的嚮往。
(所有童裝圖片來自ZARA 以及LEGO的童裝線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