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目標:停止對「胖」的焦慮評論

陳薇安
4 min readJan 5, 2020

--

今年的目標是盡量不要再發表任何跟身材有關的評論,不論是對自己或對別人。這個範圍包含:「嗚嗚我過年胖了兩公斤好煩」、「某某某去健身瘦了五公斤呢」、「ㄟ ㄟ 你覺得吃這塊蛋糕會不變胖」、「我好可憐喝水就會胖」等等。

這個目標十分的嚴格,而上述的評論看起來並不有害,所以我想解釋為什麼我要避免講出這些看起來中性、無害甚至頗為日常的話。

為什麼要從停止談論身材開始改變?

因為我希望身材,在我的世界裡,不會透過言說不斷更加強化成一件重要的事情。

人的世界觀,以及知道什麼是社會認定的重要價值,是透過日常生活學習的。而這個社會化的過程會一直持續,不會因為成年而停止改變。我們日常的言談,例如我們跟他人閒聊、建立關係的話題,都隱含著這個社會的規則與價值觀。例如,在我們自我介紹的時候,通常會提及名字、出生地、學校、甚至興趣等等,因為這些是我們的社會認定可以用來互相認同,建立社會關係的方式。如果我們突然提及一個不相關的事物,例如鞋子尺寸;或是社會認定不適合在初次見面談的話題,例如政治立場,就會被視為非常不得體的人。

因此,我去年年底有意的觀察我的生活,我發現我跟女性友人的交談,不論對方的意識形態與對性別的態度,都有不少時間在談論「胖」這件事情。不論是減肥、怕變胖或是覺得自己太胖穿衣服不好看,都是女生之間常談論的話題。而「胖」是一件比較不好的事情,就這樣在社會互動中不自覺得被強化了。當然,男生之間也會,但是我覺得這種「一直覺得自己胖」的自卑感在女性之間實在非常的嚴重。

記得有一堂社會學討論課,談到身體形象與肥胖,赫然發現班上幾乎每個女生都被家人說過胖,也會擔心自己太胖。即使就我看來,她們就是很標準的身材,但是「變胖」依然是這些女同學們的煩惱。所以,我除了希望可以公開推廣接納各種身體形象的資訊之外,我也希望從我自己做起,不要再加強「身材很重要,而胖是應該被改變的」這樣的看法。

我想愛我的身體,而非與她對抗

我從青春期開始就一直煩惱自己太胖。雖然比起大部分的女性我沒有採取什麼特定的行動,但是我跟很瘦的女性在一起就會有種自卑感。而且這種「覺得自己胖」的心態,反而養成一種自暴自棄的心態。只要心情不好,就會一直吃高糖份高熱量的飲料與實務,覺得反正自己就是胖,也用不著減肥。有一陣子早餐吃巧克力布朗尼、午餐吃巧克力丹麥麵包跟焦糖拿鐵,下午吃冰淇淋,正常吃完晚餐之後又吃豆花。

我覺得我把這種甜食的過度攝取作為我身為一個社會規範的極度順從者少數的反叛方式。 用一種不符合社會對女性規範的方式進食。我當時以為這是一種解放,感受到很大的自由感。

但是我在二十歲的前夕發現,這樣的自由事實上對自己並不溫柔。健康的飲食(或至少不要特別不健康的飲食)並不是為了纖細的體態,而是一個可以讓我去自我實踐的身體與心態。是一種對自己的生活負責,而不是以某種程度的縱慾來逃避處理壓力的責任。

另一方面,我也發現了一直不斷的吃,讓自己變胖,並不是對抗社會標準的方式。它無助於改變,也同時把問題與反抗的行動都歸在我個人。所以我希望,從對身邊的人更溫柔,讓我們不要再被身材的想像侷限了我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

我們除了胖瘦之外,還有太多話題好談,還有太多事情要在意。讓我們停止在意身材吧。讓我們為了自己,好好的吃、好好的運動。同時,也讓我們來檢視這個區分瘦女人與胖女人的社會,看到不同身材之下的結構因素與美麗,讓每一種身材都成為值得追求也可能被追求的(例如現代社會裡窮人就很難變瘦,因為健康營養的食物很貴、速食比較便宜,所以就不是每種身材都是資源尚可追求的)。

只有在這樣的社會,我們才能說,自己是真的「為了自己」,在追求身體的某種樣貌。在這之前,各種樣貌的嚮往,從來就不僅僅是個人選擇而已。

一條假想的腰線,卻是不可能達到的與病態的。但若拿不到那條腰線,我們永遠會,也會覺得應該要說自己胖。

--

--

陳薇安
陳薇安

Written by 陳薇安

台灣酷兒,心繫香港,欣賞波蘭文化。熱愛社會學,特別是性別、教育與認同政治。希望一直走在改變社會的路上。

No responses yet